当年第一批选择浦东的外企,又在同一周选择持续加码浦东-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1 17:55:00
来源:浦东发布

当年第一批选择浦东的外企,又在同一周选择持续加码浦东

字体:

在斥资8.63亿元人民币建立的罗氏中国创新中心内,有一幅展示图引人瞩目:那是1994年上海罗氏制药开工入驻浦东张江时的场景。30年前,罗氏带着创新的基因来到中国、落户浦东,成为了第一家入驻浦东的跨国药企。

随后,浦东张江很快又迎来另一家跨国企业——GE医疗。1994年,GE医疗宣布在浦东张江建厂,建立GE医疗诊断药物上海生产基地,开启了诊断药物的全面国产、服务全球之路。

两家全球药械界巨头成为了第一批携手“闯荡”浦东的跨国企业,而就在本周,他们共同迎来了建立30周年的纪念日,也共同选择继续加码浦东为未来30年的发展做好准备。

“同舟共济”30年

从未停止过在浦东的投资与创新

30年前成立的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是浦东生物医药领域的首家企业,也是张江的第一个外资项目。刚到浦东时,罗氏制药面对的是一片稻田。同样,GE医疗诊断药物上海生产基地的一切也需要从头建设。

但后来在浦东的发展,完全超出了这些跨国巨头们的想象。2009年,罗氏上海研发中心成立;十年后,罗氏追加投资8.63亿人民币将研发中心在另址升级为全新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并在此后升级为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这里发现的多款药物分子进入全球临床开发,不仅针对中国市场,更服务于欧美市场。就在去年,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的罗氏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在浦东投用。

而不远处的GE医疗诊断药物上海生产基地也在30年间不断蜕变,不但成为了GE医疗全球最大的医用对比剂生产基地之一,更是中国最大的对比剂原材料供应商、最大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生产厂家之一,连续数年在中国出口医疗企业榜单中排名第一。

首批来到浦东的跨国企业们,成为了见证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探索出一条国际跨国公司与中国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罗氏既是浦东首家跨国企业,也是最早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外资药企之一,罗氏研发已植根中国二十年,并不断加大投入。如今,罗氏中国创新中心,拥有新药研究与早期开发的独立决策权,覆盖免疫、肿瘤以及代谢疾病领域的新药研发,持续不断地为患者开发创新药品。截至2023年底,基于创新中心产生的发明专利已超300件,其中一半以上已经在中国、美国、欧盟或日本获得专利授权。

“30年之前,罗氏来到浦东时面对的是一片农田,今天我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药价值产业链。”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说,“今年2月我们有一款新药可伐利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早于欧美实现了‘中国首发’,这些加速成果得益于国家药品审批制度改革,正是有了这样的‘土壤’让罗氏有更足的信心去尝试更多创新模式。”

图片

外资企业落户浦东,投资浦东,很大程度是看好中国、上海、浦东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扩大的开放优势。

GE医疗上海基地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中国营商环境和政策的持续加持。如,GE医疗上海基地入驻浦东张江的两年后,即1996年就在中国上市了第一款用于CT增强扫描的欧乃派克,又于2000年实现了该产品的国产化。“去年在中国上市的磁共振成像对⽐剂可锐影,也在短短一年内实现了国产化,跑出了国产新速度。我们也在增强中国团队核心竞争力,将中国供应链优势、营商环境优势等多重叠加,激发更多医疗诊断制药领域的共研共创最终实现国产化。”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

走向未来

与浦东同“链”实现共赢

浦东大量外资的引进,优化了产业布局,特别在生物医药领域尤为明显。据区科经委介绍,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浦东新区已经集聚了超过3900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包括外商投资企业750家,成为了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集聚、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厚植的土壤带来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每年都有4到5款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上市,并有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超过70个获批。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浦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形成了澎湃动力,这样的“勃勃生机”也让第一批来到浦东的跨国企业们,坚定地选择浦东这个“老伙伴”:

在去年于浦东张江落成GE医疗三家创中心之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创新实体——“上海创中心”后,本周,GE医疗宣布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签署投资合作意向书,加大投入3.8亿人民币用于围绕新产品引入和新产线建设、工厂绿色升级、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意向。“我们将与浦东从新产品引入和新产线建设、工厂绿色升级、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全方面去赋能医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张轶昊说。

在GE医疗宣布这一重磅合作后的第二天,从浦东起步,在华已拥有28款产品,覆盖8大治疗领域的罗氏制药也宣布将持续加码在华投资,全面强化端到端的完整医药价值产业链。

近两年,罗氏先后与三家本土创新药企达成三项全球独家授权许可,共同开发多个肿瘤领域的创新性治疗药物。罗氏制药国际部负责人Padraic Ward表示,未来,依托中国良好的市场规模、经济体量与创新生态,罗氏将在中国的创新机遇中加速前行,不断深化在华布局。

如果说30年前罗氏、GE医疗等作为首批跨国企业来到浦东张江,是源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春风、上海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的吸引;那持续深耕浦东,在新一轮全球布局中,始终将上海浦东作为重要落脚点,这批“探路者”不约而同提及一个字——“链”:

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科学城、引领区……一项项国家战略任务彰显浦东“试验田”的场效应,一系列新政策密集出台,释放出中国更大力度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的强烈信号;作为上海经济的“发动机”和“压舱石”,浦东正全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供应链的环环相扣。

图片

未来三十年,罗氏制药锚定了重点发力目标:“把中国创新带到全球”。如,在浦东启动的罗氏中国加速器,如今已拥有十余家本土创新企业成员单位。现有成员企业已与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达成超过10项早期研发合作,共同探索新的科学方向和技术平台。

“我们在浦东看到了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圈,我们也与不少创新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他们的创新也因为有全球竞争力,逐渐进入到国际视野。此外,我们还通过和中国一流的医院临床实验机构进行合作,让罗氏的药物分子尽早在中国进行开发。”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沈宏博士说,“面对未来,我们将继续借助中国的患者规模、研发速度以及科研实力,把罗氏中国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在全球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强大的、独特的新药研发引擎,尽早做出新药、好药。”

“老伙伴”持续加码浦东,而浦东“新客”集聚的答案则是“机遇”。今年,英国医疗医药服务集团Clinigen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全资子公司——上海科尼金贸易有限公司就选择了落户浦东。过去三年,该公司为全球128个国家和患者提供了特许供药服务,覆盖了超过1500种创新药物。Clinigen公司将中国大陆首家全资子公司选址落户浦东外高桥,希望在浦东丰富的贸易模式基础上,借助通关便利化、投资管理、跨境投融资等自贸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功能叠加,利用母公司的全球资源,打造面向全球的全生命周期药物服务平台,链接国内外两个市场。

同“链”才能实现共赢。与浦东新区“同频共振”30年的外资企业们,正通过深化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人才链,实现在华的“共研共创”。

【纠错】 【责任编辑:宫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