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院士:科技赋能,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30 15:05:58
来源:新华网

张伯礼院士:科技赋能,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

字体:

新华网天津5月30日电 (刘映)“把古老的中药与现代科技结合,赋予这个时代新的价值,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是我们的任务。希望通过智慧制药、数字制药等现代科技手段,培育和生产出更多好药、科技含量高的药、生产稳定的药,使得更多高质量的药品进入临床和市场,服务百姓健康。”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中药材有着几千年的应用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大量的药方,这些传统知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利用好、传承好、发展好。”

在此背景下,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发起“中国中药材品质提升工程”,旨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结合现代科技提升中药材和药品的品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需求,同时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

围绕“中国药”下功夫,推动中药产业升级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挖掘利用好中医药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近年来,中药企业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中医药工业逐年增长,中药进出口贸易额呈现增长态势,建设了30多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从1998年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开始,每五年都有一些重大项目做支撑,如今一批现代化中药企业拔地而起,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发展壮大,截至2022年,共有生产中药企业4500余家,百亿以上企业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0个。还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竞相涌现,一批高质量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日新月异。

“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和特点:以约7%的财政投入,贡献了约17%%的医疗服务量。中医药总诊疗量从2010年的6.1亿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12.3亿人次,10多年时间诊疗量翻倍。”张伯礼说,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关键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早在2008年,我国就启动了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多年来取得了积极进展。

“例如我的团队建设了包含6万份组分中药的中药功效组分库服务创新中药研发,同时建立了中成药二次开发关键技术体系。我们不断地跟随时代进步,中药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电子化、机械化,现在要跨越实现数字制药,中药智能制造是现在的重点任务。以质量、数字为核心的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我们已开展了十年的研究。如我们自己研制的海河1号、海河2号两台机器,一个是高智能快速地制备,一个是高通量的智能筛选机器人,加快了新药研发的速度。通过构建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体系,推动中药产业升级换代。”张伯礼说,如今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契机,新质生产力包含三方面内容,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在改造传统中药产业方面,启动了“创新、绿色、高质”的现代中药新质生产力创新工程。

提升品质,大药做强,普药做实

尽管中医药事业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加快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中药材质量问题和临床高级别证据不足等。

“药材好,药才好。针对中药材中存在的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我们提出通过无公害中药材精细栽培,来保障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有机绿色中药材。”张伯礼表示,现阶段的无公害中药材,从种子种苗、种植养殖、中药材产业等全产业链进行管控,实现中药材可持续发展;连接企业、基地、农户,通过共建基地、共享资源、互通科技、互联贸易等方式,基于药典,形成“三无一全”(无硫磺加工、无黄曲霉素、无公害、全程可追溯)品牌及标准。

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还搭建了中药材资源平台,目前已汇聚了药材基地累计380万亩,涉及128个品种;集聚了包括院士、国医大师在内的行业专家,涵盖种子繁育、病虫害防治、质量标准、炮制加工、采购、规范化种植等中药材行业各环节。从2013年发展至今,中药饮片质量显著提升,饮片合格率逐年提升。

中医药传承数千年至今,靠的就是疗效。但是如何把中医药的疗效说清楚、讲明白,需要更多高级别的临床证据。

“我们提出了‘顶天立地’的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大药做强,普药做实。”张伯礼说,大药做强,就是大品种中成药要借助现代科技,推进中医药学的循证研究,提供高级别临床证据,提升产品品质,说清楚作用机制,提高产品销售额,形成新质生产力;普药做实,就是把更多安全有效的药物转为OTC药。国际上OTC药市场占有率是处方药的1.5倍,很多国家医药产业就是靠OTC药做大做强的。还有药食同源的品种,这几年增加了不少,但也不过100多种,还需要更大范围的放开。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方法,巩固中医药优势,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走向世界,以中医药现代化助力中国现代化,我想这是我们当代中医人的任务。”张伯礼说。

【纠错】 【责任编辑:白碧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