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厦门4月1日电 智慧农业巡检机器人、壁画修复与生成模型、清洁能源发电预测管理系统、聋哑人手语翻译系统、留守儿童学习陪伴助手......3月30日至31日,华为ICT大赛2023-2024中国创新赛总决赛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全国31所高校的50支队伍进行了激烈的比拼,最终,有12支队伍在创新赛中脱颖而出,他们将和实践赛获胜队伍一起,代表中国区参加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
作为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榜单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技能学院的关键伙伴旗舰项目,华为ICT大赛由实践赛与创新赛两大赛事组成,通过国家赛(中国省赛)、区域赛(中国国赛)、全球总决赛三级比拼赛制,配套专业完善的课程和资源,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速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从2015年至今,大赛已连续举办八届,今年更是吸引了来自中国1700所院校学生参与,参赛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人,影响力日益增强。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生苏萌是本次创新赛中国总决赛特等奖获奖团队智慧医心的成员,他告诉记者,通过参加本次大赛,他看到了许多优秀项目,同时也增进了对前沿技术及行业的了解,有助于自己后续课题研究的开展与毕业论文的设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华为不但提供了大量软硬件支持,还能够及时有效地响应开发者的诉求,为开发提供了友好的环境。
“通过参加比赛,在积累知识、提高开发与工程能力外,能够提升自己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耐心与能力。”特等奖获奖团队华中师范大学塔塔姜火成员谭婷婷说,“从项目雏形到落地的过程,其实是一步步抽丝剥茧、团队协作提升能力的过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的实践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深化科教融汇,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四链”融合。
高校是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高地,也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理应在ICT人才生态培养过程中主动作为,而校企合作则是推进ICT人才生态培养的重要途径。
本次创新赛总决赛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指导,也是首次与高校联合举办。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颖表示,举办高水平科创竞赛是推动“新工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力措施,是提高师生创新能力和检阅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厦门大学与华为长期保持密切联系,此次共同举办大赛,是创新校企合作的有益尝试,也让双方的合作再次迈上新台阶。
本次创新赛总决赛评委组组长,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傅育熙认为,高校应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把握时代趋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行业需求的科技人才。
清华大学教授刘卫东表示,本次大赛覆盖面广,参与团队多,兼具专业性与普惠性,可以广泛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他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创新项目出现,特别是原创技术层面的攻关,实现从0到1的真正突破。
“华为组织ICT大赛,主要目的是为高校学生提供国际化的竞技和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的ICT知识水平,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平台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华为中国战略与市场部品牌部部长周建国表示,“除ICT大赛外,华为面向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采取了多种途径。与高校合作,通过‘课赛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融入——大赛竞技——创新创业;面向职业人才的培养,遵循‘岗-课-赛-证’的职业教育模式,以企业具体岗位需求为目标。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帮助年轻一代提高数字技能。”他进一步补充。
据了解,通过“华为认证+教师培训+ICT大赛+人才联盟双选会+人才实训基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华为累计与全国670多所高校开展ICT学院的合作,认证华为讲师数量近2000人,培养学生超过15万。未来三年,华为将持续加大与高校合作,建设100门精品课程,发展1000家ICT学院,赋能10000名高校教师,支撑年度100万人的学习。
安永与华为联合发布的《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到2025年,ICT人才数量缺口将超2000万,整体供需缺口呈持续扩大的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产学研用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类似华为ICT大赛等赛事的举办,通过搭建起产教融合的新桥梁,能够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也为行业发现和培育潜在人才开辟新途径,将有助于ICT人才生态的持续构建,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