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环境下如何推动社会经济成果的转化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8/20 16:51:30
来源:新华网

新质生产力环境下如何推动社会经济成果的转化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字体:

  当前,世界正处于以信息化全面引领创新、以信息化为基础重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只有将核心技术不断转化成更能适应和引领新发展方向、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实际生产力,才能推动综合国力的全方位提升。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已经拥有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其无处不在的渗透性、扩散性、带动性,广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在稳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不断加强,中高端人才数量及比例逐步提升,国内消费需求旺盛、应用场景也很丰富,“互联网+”及“工业4.0”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成果已经在我国各行业、各领域中得到应用和技术突破。以新质生产力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下继续深化和扩展,为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和价值转化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意味着,我们将有更大决心和力度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各级成果的转化。

  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依托科技创新,这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作为引领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更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首先,政府应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准确判断前沿科技创新现状,遴选锚定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对象,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前沿科技研发工作,引导企业投入未来产业培育工作。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科学技术进行重点聚焦,尤其是可以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技术突破和重大创新课题,要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攻关,筑牢高质量发展软实力。

  其次,要调动各个创新主体参与到技术创新与研发中,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升研发能力,结合市场需求加强核心技术攻破,并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强化龙头骨干企业在基础研究与创新突破的引领支撑作用,鼓励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链整合,通过合作与并购实现技术突破。

  此外,金融机构也应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支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政策环境,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各级政府全应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竞争有序、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提高行政审批和服务效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投资,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基础研究合作创新平台和机制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其次,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激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制定有利于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搭建产学研的沟通桥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及制度保障。

  除此之外,各地政府还应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加速形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园区,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

  更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进一步强化资源协同配置的坚实基础,激活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引擎。

  首先必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围绕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优化学科设计、内容结构及高校布局。针对国际发展环境及未来需求进行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注重激发人才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各展其能,对人才进行多维度、多方面、多导向的价值考评,不可“一把尺子量到底”。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战略,搭建人才、科技、教育等要素的跨领域、跨区域、跨国际的循环通道,加强人才的交流、合作与引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及技术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途径,可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技术研发,优化政策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李舰波)

【纠错】 【责任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