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司法理念的庄严承诺。今年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10周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来到我国西陲,走进一个高原小县人民法院,感受基层法治之变。
这是在塔县拍摄的一处村庄(3月23日摄)。照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虎虎 摄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坐落在距离北京约4000公里的新疆帕米尔高原。这里雪峰连绵、山高谷深,12个乡镇、4万多人口散落在约2.5万平方公里的县域内。
过往岁月里,为了办案,塔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翻山越岭,通过巡回审判的方式,骑着牦牛把公平正义送到各族群众身边;弹指一挥间,塔县迎来建县70周年,沧海桑田,如今即使身处远在县城两三百公里外的小山村,也能借助网络智慧法庭,用指尖触摸法治的温度。
这是在塔县人民法院拍摄的一间设施齐全的网络智慧法庭(3月20日摄)。
从牦牛背上的巡回审判到网络智慧法庭的历史进程,是法治文明在中国边远之地落地生根的结果。这一变化成为帕米尔高原基层法院工作者坚守初心使命的见证,亦是当地逐步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的表现。
“法庭不是喝茶聊天的‘巴扎’”
甘肃人王世龙在塔县人民法院工作了近30年。他从一名书记员干起,逐步成长为四级高级法官。法院里的年轻人称他是“可以走上历史展台的人物”。
每到上班时间,王世龙稳步拾级而上,走进形似天秤的现代化法院办公楼。向北远望,海拔7500多米的慕士塔格雪峰耸入云霄。冰山无言,见证着高原上的发展进步。
20世纪90年代中期,塔县人民法院仅有一排石头搭建的小平房、8间办公室,与县公安局在一个院子办公。
“人手极为紧缺,有时候,法院只好请政府办的同志当书记员。”王世龙清楚记得刚工作时的往事,“通常来讲,办公桌上放上审判员等桌牌,就是法庭。”
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时光里,只有碰到“大一点的刑事案件”,塔县人民法院才会申请使用全县唯一的大型会议中心,按照法庭标准临时改造。
这是塔县人民法院曾经使用过的由工作人员自己手工制作的木质国徽(3月20日摄)。
一米多高的主席台上,摆放着木头办公桌椅,组成审判席。审判席背后幕布上悬挂着木质国徽,国徽由法院工作人员描绘、手工制作。主席台的前梁上悬挂条幅,条幅上张贴着用毛笔书写的“某某案件公开审判”标语。
“当年只能通过高音喇叭,才能让人们在这个20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听清楚发言。”法院工作人员回忆。
尽管条件简陋,但所有流程均严格按当时法定审判程序执行。王世龙说,法院工作人员竭尽所能,营造庄重严肃的庭审氛围,直观体现国家法律的尊严。即使是骑着牦牛去牧场处理矛盾纠纷,国徽、法袍也是随身必带的。
“法庭绝不是喝茶聊天的‘巴扎’(巴扎,意为集市)!”作为一名资深法官,王世龙认为非常有必要用严谨形式来体现法律尊严。
历经两次搬迁,王世龙和同事们走进了现今这座四层高、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楼。诉讼服务中心窗明几净,4间法庭全部适配“云上开庭”、隔空办案,其中一间约400平方米的大法庭用于审理重要案件。
“法庭变大,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司法需求。”王世龙分析,“刚工作那几年,我们邀请人来旁听,人们的积极性都不太高;但现在,时常有人主动问法院‘能不能来旁听’。”
更明显的变化体现在案件的数量上。上世纪90年代,塔县人民法院全年处理案件仅二三十起,直到2014年前后,每年平均约120起;而在2022年,达到900多起。案件所涉及的内容,再也不局限于家长里短、牧场牛羊纠纷,而是扩大到更宽广的社会经济领域,比如建筑工程、租赁合同、旅游服务等。
“这些现象再正常不过,都是发展中的问题。”王世龙说,正因为塔县经济社会向前迈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社会联系增多,才会导致相应的矛盾纠纷。面对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有事儿找法院”成了更多人的第一选择。
“前些年,涉及家庭纠纷,人们碍于情面轻易不来法院。但前几天,我们刚调解好一起70岁老人离婚的案件。”面对这样的情况,王世龙和同事们援引婚姻法有关法条,综合考虑老人赡养、亲属关系、矛盾由来等实际因素,酌情劝和调解成功。
与人们法治意识提升相匹配的,是基层法治力量不断充实。移动网络普及后,“云上法庭”减轻了百姓的诉累,与此同时,塔县人民法院融合乡镇、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实现解纷资源集成,推进诉源治理,努力在村、乡一级化解矛盾纠纷,方便服务群众。
塔县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深入偏远山村为村民办案(资料照片)(3月20日翻拍)。
“羊吃了别家的草并不是小事”
买布甫沙·巴巴汗2008年从新疆大学法律专业毕业时,憧憬过各种关于法院工作“高大上”的场景。当他来到塔县人民法院开始职业生涯时,碰到的开庭现场,却完全出乎意料。
有一次,为了处理牦牛所有权的纠纷,买布甫沙跟着前辈,先是驱车三个小时行驶到大路的尽头,然后又耗费五个小时沿着羊肠小道步行,最终在天黑前抵达马尔洋乡努什墩村最偏远的村民小组。
开庭已是第二天上午。买布甫沙和同事们早早将国徽悬挂在村头空地的石墙上,地上摆好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等名牌,法院工作人员和当事双方或蹲着、或席地而坐。
这就是在塔县最为常见的“巡回审判”场景。
“这样的‘法庭’超出想象,审理的内容在书本上从未见过。”买布甫沙回忆,“但这些就是最真实的牧民生活,对他们来说,牦牛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比天大。”
经现场村民作证、法官查看牙口和特殊标记,能确认牦牛确实归属原告。但因牦牛散养走失,误入被告的高山草场,且时间有两年之久。法官判定走失牦牛归还原告,同时原告向被告支付2000元,补偿被告辛苦看护及牦牛两年所食牧草的费用。
“老法官们能结合生活经验、村民实际情况,更好地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刚入职时做书记员的经历给买布甫沙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作为帕米尔高原本地人,买布甫沙通晓当地语言、民俗文化,因而经常跟着前辈法官到村民身边参加巡回审判。
塔县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在牧场上处理牧民纠纷时,检查羊的牙口和其他特殊标记(资料照片)(3月20日翻拍)。
以前,因为山高路远的客观现实,再加上道路状况差、缺乏交通工具,塔县人民法院只能因地制宜,骑着牦牛进行“巡回审判”。时光荏苒,如今的塔县公路早已实现村村通,全县机动车保有量接近户均一台,但法院工作人员却依旧没有完全放弃这一传统。
法官们告诉记者,在当地,有些案件唯有去现场才能定分止争。比如,牧民的草场划分仅靠坐标点位,并没有精确分界线,一旦发生草场或牲畜纠纷,办案人员必须实地踏勘走访,才能弄清来龙去脉;碰上家庭婚姻矛盾,只有走到亲属邻里之间,才可以彻底摸清事情原委,做出兼具法理和情理的判断。
“最重要的还是为民服务的‘能动司法’理念。我们主动去现场,牧民心里就感动,巡回审判、下乡办案,大概98%都能调解成功。”从一名书记员成长为现在的执行法官,买布甫沙坦言基层司法实践是不可或缺的职业历练。
不过,农牧民财产纠纷、家庭矛盾现在只是买布甫沙和同事们工作内容中极少一部分。更多因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案件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法律标的范围早已超出熟人关系范畴,跨越了帕米尔高原的崇山峻岭。
据塔县文旅局统计,近三年,当地的餐饮店、酒店宾馆、民宿牧家乐等数量急剧增长。
在法院的办公楼内,挂着来自湖南、四川等地的锦旗。正是得益于网络智慧法庭的建设,才使得这些跨越万水千山的矛盾纠纷能得到及时化解。如果没有网络智慧法庭,类似案件很难及时有效处理,即使能处理,诉讼成本也会增加不少。
买布甫沙感慨,骑着牦牛“巡回审判”传递法治的温度,也是一种精神;网络智慧法庭是新时代科技的产物,适应社会发展进步,提升法治效率。而在西陲帕米尔高原,基层法院则需要更好地结合温度与效率,实实在在“走好最后一公里”,用法治护航冰山上的民生和经济发展。
这是塔县人民法院曾经使用过的打字机(3月20日摄)。
“这些事情总要有人来审理调解”
在塔县人民法院一楼,有间约40平方米的荣誉室。这里是法院工作者心中的“精神高地”。
手工木质国徽、不同年代的打字机和影像采集设备、警用装备、扩音器等展陈物件,直观反映中国法治进程。一件件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锦旗和牌匾,无声讲述着属于帕米尔高原上法律工作者的荣光。
塔县人民法院有个传统,不管是新人入职还是“老兵”教育,大家总会去荣誉室看看。时间往往选定在建党节、国家宪法日和其他重要活动节点。每年两次的公众开放日,这里会迎来社会各界人士,成为人们透过法治窗口了解塔县发展进步的特殊平台。
“这是一种传承。下一辈人再来看这些,会发现不同的历史意义。”33岁的青年法官郑娇说,“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进入法院工作,是件很荣耀的事情。”如今,来自距离塔县约1000公里外的她已在高原工作9年,这份当初的“荣耀”慢慢转化为内心“需要传承的责任”。
塔县干部群众中有几句流传度颇高的话——“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工作标准要更高。”这种乐观精神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
对从外地来到塔县工作的人来说,除了要适应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严酷自然环境,克服相对欠发达的社会经济困难,更要融入地域牧区文化,忍受无法及时照顾家庭的精神困扰。近年来,塔县人民法院采取多种措施招录和培养外来青年才俊,但最终扎根下来的依旧不够,时至今日,法院的编制仍有空缺。
“首先就是落实待遇保障政策、倾斜资源培养后备人才,还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文化氛围。”法官王世龙虽年届退休,仍然忙碌在“传帮带”的一线,“很多外地人来参观,会无意间问到‘你们为啥在这里工作’,我们决不能搞成‘没本事的人才留在这里’的局面。”
青年法官郑娇入职塔县人民法院后,经过书记员、法官助理、法官等多个角色历练,现在已是立案庭副庭长。这样的成长机遇在其他平原地区的县市基层法院并不多见。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同辈人之间的发展差异、现实琐碎与理想间无法弥补的落差,也会影响青年人心态。
“人需要一种精神。毕业时,有人考法院,也有人当律师。既然选择到这里工作,必须学会适应,然后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寻求精神支撑。”郑娇的成长心路务实又充满情怀。
从初出茅庐面对当事人时会产生情绪波动,到现在能老练地处理各种棘手问题,以郑娇为代表的塔县人民法院青年法官群体在实践中成长、在老一辈的“手把手”教学中传承。
郑娇说,塔县人民法院作为基层法院,特别轰动的大案要案很少,自己负责的立案庭直面各族群众,经手的每一个案子都事关当事人的家庭、生计,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学会结合当事人的情绪和实际难题,以达到实质性化解的目标去办理。
“有时候委屈了,迷茫了,我会到荣誉室去看看,静一静。”郑娇吐露心声,这是她寻求精神支撑的良药。
“法院在这里,这些案子和矛盾纠纷,总要有人来审理调解!”几天的采访里,这是塔县人民法院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说的最多的话。放眼“一县邻三国”的整个塔县,还有更多这样默默无闻的人,正是他们的接续奋斗,才使得帕米尔高原成为新疆“爱国戍边”的精神高地。(记者 胡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