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涉及省市 |
旱情 |
2009年 |
湖南、江西、云南等 |
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少值,导致江西鄱阳湖比常年提前两个月进入枯水期,赣江、湘江部分河段最低水位创历史新低 |
2008年 |
东北、华北、西北和黄淮等北方地区 |
全国耕地累计受旱面积3067亿亩,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成灾9927万亩,绝收1205万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161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226.2亿元,有1085万农村人口、699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有43座地级城市和44座县级城市不同程度出现供水紧张局面。 |
2007年 |
华北、西北、黄淮部分地区 |
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2939万公顷,比2006年增加865万公顷,绝收面积319万公顷,干旱面积略多于1991年以来的平均值,其中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南、甘肃6省(区)因旱绝收面积占全国因旱绝收面积的74%。 |
2006年 |
川渝地区 |
持续高温少雨导致土壤失墒快,伏旱迅速发展加重,重庆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伏旱、四川出现1951年以来最严重伏旱。其中8月16日,长江重庆站水位一度退至3.03m,比百年历史最低记录还低0.57m。江河水位持续走低,对水运、水利发电等造成一定影响。 |
2005年 |
华南南部、云南地区 |
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60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23万公顷;绝收18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1万公顷。灾情较常年偏轻,受灾面积是1999年以来最少的年份。 |
2004年 |
东北地区 |
干旱影响总体来说全年受旱面积相对较小,总体旱灾偏轻。但内蒙古东部、东北西部发生了严重春旱,广西、广东及海南的部分地区发生了冬春连旱和秋冬连旱,损失惨重。 |
2003年 |
东北、南方地区 |
东北春旱和南方伏秋连旱是这一年干旱的主要特点。东北大部自2002年秋季开始降水一直偏少,本年度冬春降水量又普遍较常年偏少3~8成,尤其1~5月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仅次于1993年和1965年,是自1954年以来第3个少雨年。 |
2002年 |
山东、河北东南部、京津地区 |
北京市继1999年~2001年连续3年干旱、少雨以来,这一年又发生了严重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水库水面缩小,甚至干枯,截止2002年9月,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量分别较2001年同期少3.94亿立方米和0.49亿立方米。 |
2001年 |
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
全国累计受旱面积约3846万公顷,成灾面积2373.3万公顷,受灾面积是建国以来的第三位(次于2000年、1978年),成灾面积是建国以来的第二位(次于2000年),属干旱严重年份。 |
2000年 |
北方地区 |
据有关部门在7月底不完全统计,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2个省市区县级以上城市日缺水量超过635万立方米,影响人口超过1500万人,有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被迫采取了定时限量供水等各种强制性节水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