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8/ 04 14:33:41
来源:新华网

重走天路看变迁丨四代人过江

字体:

  新华社拉萨8月4日电  题:四代人过江

  新华社记者王琦、刘艺、黄康懿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东嘎乡加吾岗村退役老兵平措(右六)与家人合影(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康懿 摄

  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贯穿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过江,是生活在北岸东嘎乡的人们,到南岸、到市区、到远方的必然选择。

  东嘎乡加吾岗村一栋藏式二层民居中,退役老兵平措身着藏袍,佩挂“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给簇拥在他身边的三代儿孙讲述自己过江的故事。

  “在旧西藏,换乳牙代表一个孩子变成了劳动力,从此就要给农奴主干活。从日出到日落,辛苦忙碌八九个小时,才能得到半斤糌粑,还时常被工头打骂,我就挨过巴掌。”平措说。和旧社会的百万农奴一样,平措也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西藏和平解放后,解放军进驻日喀则。平措亲眼见到,金珠玛米(藏语,意为解放军)在洪水中抢救群众生命财产,纪律严明不求回报。平措心想:“我也要当金珠玛米。”

  1956年,23岁的平措划着牛皮船渡过雅鲁藏布江,到西藏日喀则军分区独立营参军入伍。

  在部队,平措训练刻苦,英勇善战,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头部、手臂、脖子都留下了战斗的伤痕。同时,平措和战友们还积极投入国家建设,一边团结各民族群众,一边帮助生产。

  “那时候起早贪黑干活也不觉得累,因为不是给农奴主干活,而是为广大人民工作。”平措一直记得当时的心情。

  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先后递交5封入党申请书,1958年,平措光荣入党。1964年,他坚决服从党组织安排,到艰苦寒冷、匪患未绝的仲巴县工作。时至今日,那里仍流传着他带领15个民兵,昼夜行军、奇袭匪窝、一枪毙敌的事迹。

  平措的儿子达瓦次仁,从小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不过,他没有父辈那样不堪回首的童年。8岁时,达瓦次仁过江求学,成为聂日雄乡小学的学生。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感党恩、跟党走,为国家多做贡献、少添麻烦。”达瓦次仁的胸前,也别着一枚闪亮亮的党徽。

  2016年,加吾岗村脱贫攻坚全面展开。平措又对家人说:“想过好日子,还要靠自己努力。”

  那时,村口已经建好一座宽阔结实的大桥,划着牛皮船过江的历史结束了。为了谋生,平措外孙巴桑罗布,只身到日喀则市。

  “我农闲时去市里打工,农忙时在家里种青稞和土豆。村里农业机械化也发展了,我打算多学点这方面知识,搞好土豆种植这个特色产业。”这个愿望里,其实藏着巴桑罗布的遗憾,“我初中毕业时,农业还全靠人力,因为家里缺劳动力,我只能辍学。”

  正说着,巴桑罗布10岁的女儿白玛萨珍跑了过来,她是平措家里的第四代人。“女儿就在本乡读书,是班里的前五名。”巴桑罗布难掩骄傲,“我希望她长大以后能跨过雅江、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

  听完儿孙对生活的期许,平措感慨:“我老得太早啦。”

【纠错】 【责任编辑:薛涛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130112772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