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向东流》精彩集锦。
《一江清水向东流》宣传海报。
9月10日,作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演剧目,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全力打造的综合性歌舞晚会《一江清水向东流》在央视网和国家民委官网进行展播。
《一江清水向东流》剧照。
晚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的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指示精神为核心主题,分为“饮水思源”“绿水青山”“春水繁星”三个篇章,采用实景道具和威亚、冰屏等多种大型道具,配合实景演出的形式,以民族歌舞、情景表演、配乐诗朗诵等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青海各族儿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保护中华水塔,维护民族团结,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的奋斗历程。
《一江清水向东流》宣传海报。
歌舞晚会《一江清水向东流》牢牢把握青海省情特点,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民族团结进步、地区长治久安等内容,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原则,不断升华晚会的政治意义、艺术内涵、文化内涵和时代内涵,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文艺创作全过程,向全国人民展示青海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江清水向东流》剧照。
晚会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引起观众强烈反响。晚会将青海大美河山和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基因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影像手法和舞台艺术相结合的创作,令观众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江清水向东流》宣传海报。
一次青海行 终身青海情
李余
《一江清水向东流》剧照。
当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大幕拉开,五十六朵烂漫鲜花在这一舞台上璀璨绽放之际,作为青海参演剧目的导演,我在想:青海是哪一幕?又是哪一朵呢?于是,我想到了三江源——
长江、黄河、澜沧江从青海三江源发源,我等怎能不饮水思源呢?对于我来说,青海曾经是一片遥远而神秘的地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我少年乃至青年时从古诗中获取的感官印象。当我一次次走进青海之后,便被河湟谷地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吸引,为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玛珂河密林的足迹所惊诧,因红军西路军曾经浴血奋战祁连山谷的悲壮而潸然泪下,被新中国原子弹和氢弹在金银滩研制的故事所震撼。
《一江清水向东流》剧照
而让我终身难忘的依然是慕生忠将军与青藏公路和盐湖之城格尔木的传奇故事。为了使编排剧目更加接近历史真实,我两次敲响了慕生忠将军的女儿慕七一阿姨家的房门,同老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在第一篇章“饮水思源”中,我们运用了舞台剧的方式,展现了“天路”英雄们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历时7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战,跨越25座雪山和数十条河川,终于在1954年12月15日,将1283公里的“天路”修到了拉萨,从而创造了人类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我曾经在冰雪纷飞的寒冬走向广袤苍凉的柴达木,置身于雄浑壮美的昆仑山,感悟了当年那一幕幕风中挥镐、雪中舞锹,轻伤不下路途,倒下变成路基的英雄壮举。于是,“饮水思源”篇便有了自然和人文的寓意:
因为,这条天路让雪域西藏不再遥远。
因为,长眠的英魂让雪域从此安详。
山川是自然的鬼斧,岁月乃是神功 。
家园是人类的杰作,天路便是长虹。
饮水思源,别忘了三江之水的浩荡。
幸福生活,要牢记青藏天路的深情。
自然的青海,山高水长,
润泽大地,神州芬芳;
人文的青海,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民族团结。
《一江清水向东流》剧照
经过历次寻访青海,我已能高度概括它的地理位置和行政辖区:东西南北黄果树,核心便是西宁城——我想说的是,当年行路难,难于上青天;而今青海行,公路是高速,铁路是动车,航班更快捷:
——东是海东,青海最具活力的希望之城,更是众多民族集中居住,多元文化同生共荣,各个民族和睦共处、守望相助的温馨家园;
——西是海西,青海资源丰富的开发热土,世界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南通西藏、西接新疆、北连甘肃的“一带一路”桥头堡;
——南是海南,青海水能光能风能的福祉,唐蕃古道贯穿全境,文成公主播撒的民族团结之花,千年不败,常开常新,璀璨娇艳;
——北是海北,是新中国铸剑祁连、东方巨响震惊世界,而后化剑为犁,人类敬仰的“两弹”实验基地,而经典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也诞生在金银滩;
——黄南的唐卡、果洛的拉伊、玉树的锅庄,让我领略到了一个敬畏山水的青海、感恩人文的青海。那里是我一生眷顾的乡愁、一世依恋的灵魂家园,“绿水青山”“春水繁星”便是我对青海的感知和诠释。
一次青海行,终身青海情。在青海的山川大地上,每一次行走,我都有热泪盈眶的感受!
《一江清水向东流》宣传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