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月30日电 题:风雪中守护:杭州迎战奥密克戎的身影
新华社记者俞菀、黄筱、崔力
快速浏览完手机上的新闻推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陈瑜换上防护服,走进PCR实验室;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雨雪,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数据分析师周梁继续埋头查找信息漏洞;深呼吸,点下12306页面上的“确定退票”按钮,在杭工作多年的李敏开始申报志愿服务……
截至29日14时,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浙江引起的本次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4例,均在杭州。疫情叠加冰雪天气,杭州有这样一群不平凡的普通人守护。
1月29日,空中俯瞰被白雪覆盖的西湖景区的宝石山和保俶塔(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日夜不歇的病毒“侦察兵”
“你们到浙大一院来做吧,我们保证最快速度。”29日下午2点半,陈瑜一边接电话一边刷卡打开办公室的门。
电话那头是加急的核酸采样需求。此轮杭州突发疫情恰是春节前夕,短期内核酸检测应检、愿检人数暴增。虽然面临困难,但浙大一院仍然努力兑现3小时左右出核酸检测报告的承诺。
浙大一院医护人员在PCR实验室内做核酸检测。(浙大一院宣传中心供图)
“一线人员非常辛苦。新增的应急采样点都在户外,那么多人排队等着,来不及换班,吃不上饭很正常。”陈瑜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他拍的照片:天上飘着雨雪,桌上摆着两排盒饭,前面一排是早已冰冷的午餐,后面一排是很多人依然吃不上的晚餐。
1月28日雪夜,浙大一院户外应急核酸采样点,志愿者们为排队的人群进行咨询服务和扫码登记。(浙大一院宣传中心供图)
陈瑜的办公室不大,除了窗台上的一排绿植,大部分闲置空间都用来堆放书籍和期刊。他掏出一本“宝贝”,是科室团队主笔刚刚完成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城市基地运行管理手册》。“初期的检测速度对于疫情防控非常关键,所以我们编写了这本操作手册,希望能帮助大家快速应对突发疫情。”手册前言这样写道。
浙大一院检验科主任陈瑜在介绍由科室团队主笔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城市基地运行管理手册》。新华社记者崔力 摄
据悉,在近期几轮突发疫情中,浙江迅速推动“快检测、快流调、快编组、快转运、快隔离”循环落实,特别注重发挥核酸检测在早发现中的作用。“从非典、禽流感到新冠,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战斗,我们就是战场最前线的‘侦察兵’。”陈瑜说。
呵护“绿码”的数据分析师
眼睛盯着屏幕,大脑飞速运转。连日来,杭州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数据分析师周梁留给同事们的印象,就是身体仿佛被“钉”在了椅子上。
他不停地在成千上万条数据信息中寻找漏洞和瑕疵。平均每两三分钟接一次电话——来自上级防疫部门的任务指令、来自兄弟单位的信息传送、来自社区街道的咨询建议……
1月28日,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数据分析师周梁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黄筱 摄
“数据是防疫‘精密智控’的基础,我们就是数据的‘分类搬运工’。”周梁说,本轮疫情发生后,指挥部里每天都会汇聚来自多个部门的十几万条信息,其中绝大多数与确诊病例及其密接者、次密接者相关。
记者了解到,类似周梁这样的数据分析师犹如城市智控网中的一个个“神经中枢”,筛选、审查、流转数据的过程中压力非常大。
“我们特别注重数据分层,重要的数据先发、模糊的数据少发,每两小时监测一次异常码的情况,及时响应健康码异常申诉。”周梁说。
他有一个特殊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天与基层一线管控责任人、操作人员交流的内容,每个困惑和建议都有相应的处理进度。“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方案,努力让数据不仅有精度,更有温度。”
“精密智控”机制是浙江疫情防控的特色。截至目前,本轮疫情中杭州全市划定的中高风险区域里,精准到了一个商店、一家企业。尽力以短时间、小代价打赢疫情防控的硬仗,大数据功不可没。
就地过年的年轻志愿者
“我现在已经登上了回家的高铁。这里有几个空位,我想,应该是你们退的票吧?”在杭州工作了3年的外地姑娘李敏,看到同乡群的这个视频时,瞬间“破防”。
本轮杭州疫情突发,短期内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还能不能回去?要不要退票?她纠结了很久。这些天,大家都在网上交流最新进展。
“两年前的那个春节,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也成了我第一个没有回家的春节。今年我又一次面临了这样的选择。”李敏说,这一次,她不想给家人们添麻烦,也想为杭州做点什么。
“妈,要不我今年也不回家了吧……”
电话那头,半晌才传来回答。“好,妈给你把家里的年货打包寄过去,到时候我们视频吃年夜饭。”
决定了留在杭州过年,总不能一直宅在家。她看到群里有人发招募志愿者的信息。
1月27日,杭州萧山区企业青年志愿者在指导来排队核酸检测的小朋友佩戴口罩。(共青团杭州市委员会供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29日中午12时,杭州市各级团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已累计组织动员志愿者4.61万人次,参与7835岗次服务,志愿服务时长达35.6万小时。
“反正回不了家了,要不去做志愿者吧?”群里有人说。
“好呀,一起去吧!”李敏回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