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上海街头的玉兰花开了,但传播快、波及广的奥密克戎变异病毒引发的新一轮疫情,却结结实实地让上海遭遇“倒春寒”。
身边的亲友被隔离,无症状感染者增多,孩子们开始上“云课”……从流调、排查,到核酸检测、隔离处置都持续增压,上海正经历着新一轮疫情的“极限”考验。
人们的生活节奏突然改变了,但有着从容应对疫情的平常心。病例排查清晰、物资保障稳定,让人们对疫情保持警觉但不慌张。
张文宏医生也感慨:“整个上海没有恐慌的感觉,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
人少了脚步慢了 这是现在的上海
关于上海防疫,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封城、封路”的谣言。走访大街小巷,我们记录了真实的上海。
3月10日晚,上海市静安区越洋广场解封,3400多名楼内人员带着街道赠送的“出入平安”香囊走出大楼,938辆次出租车在100分钟内集结于此,将2091人安全送回家。
3月12日凌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PCR实验室灯火通明,检验人员通宵达旦地对样本进行检测。
在封闭管理多日的上海松江大学城四期学生公寓里,学生们用歌声互相鼓励,被网络博主用无人机拍摄记录下来,在网上引起共鸣。
上海交大校园内,工作人员正进行配餐。受访者供图
20个配送员,一天13个小时,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马不停蹄地奔忙。“订单像‘雪花’一样从四面八方而来,比平时足足多了3倍。”这是近期上海浦东新区叮咚买菜金桥店的日常。“走街串巷很辛苦,但是能给被隔离的居民送去生活必需品,也是为上海做了一点贡献。”
网红小马路愚园路上,街边小店客流少了,但店主却多了一份笃定和从容。“2020年疫情刚暴发的时候,店主们很担忧扛不过去,还发起了互助计划,今年这一轮疫情袭来,店主们很从容,相信不管遇到什么新考验,上海都一定能解决。”愚园路“社趣更馨”项目负责人许引兰说。
走入这座城市,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们放慢节奏、调整手势,以各自的方式积极面对,平静中蕴蓄着力量。
3月13日凌晨,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在中海悦庭小区进行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他们在黑夜守望黎明 日以继夜守护万家灯火
这几天,上海人最关注的直播不是娱乐、购物,而是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成了“网红”。在发布会上,人们看到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院士“大咖”、交通和商务部门发言人,公众关注的、网上疑虑的,几乎都能在发布会上得到解答。
很多一线工作人员,有的过了退休年龄,有的是夫妻档、父子档,甚至全家出动。疫情之下,他们坚守岗位、全心投入,没有人置身事外。
最近,一张漫画海报在朋友圈广为流传,医生、护士、公安、城管、物业、志愿者、环卫人员、法律工作者、社区工作者、驾驶员……他们站在黑夜守望黎明,又在东方破晓时分投入新一天的工作,日以继夜地守护着万家灯火。
这两年多,上海从未松过一口气,也从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有的只是枕戈待旦、事不过夜、严防死守,每一轮战斗都不轻松,每一场胜利都来之不易。
这次奥密克戎来势猛、传播快,上海出现管理疏漏,疫情防控受到全国关注。形势越是严峻复杂,就越要求我们决不能有丝毫麻痹松懈、侥幸松劲。只有防疫工作严起来、紧起来、实起来,众志成城,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这一次,上海依然有信心,更有责任,守护市民平安。
上海在与每一个狡猾的病毒赛跑时,始终努力在最大程度上、以最小的成本,把对市民生活的干扰减到最小,尽力降低对经济的影响。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少一些“折腾”、多一些“如常”,便是这座城市给市民最大的“温柔”。
每次降落 “平安”都有了新定义
3月10日凌晨3点,东方航空的机长杨云国收拾好行囊赶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执飞上海至米兰的航班。飞完这趟航班,他将迎来自己的又一个“21天”。
为了防疫安全,执飞国际航班的飞行员都要严格执行21天隔离政策,一些飞行员一年中有200多天是在一个小小的隔离房间里度过的。“这对我们的体能和心理都是严峻考验,但我们用最大努力维护国际航线的畅通,也要尽最大努力守护城市平安。”杨云国说。
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有一群与病毒擦身而过、甚至“面对面”的人。海关是口岸与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衔接的重要一环,境外输入病例数持续处于高位,海关登临、旅检的卫生检疫关员面临持续高压。“一个人的付出,或许并不能换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惟有坚持,于心、于行不大意、不松懈,才会迎来春暖花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旅检处旅检四科党支部书记、科长陈宇炯说。
自疫情暴发以来,上海承接了全国40%的入境客运航班和旅客,通过创新摸索和精细管理,构建了输入性病例“闭环”管理机制。今年3月初,上海境外输入病例已累计超4000例,在全国抗疫形势平稳时,上海其实始终处于境外输入疫情防控的风口浪尖。然而,病毒快速变异、境外输入持续高压、多源头叠加交叉,让打了一仗又一仗的上海,在防控机制上不断面临新考验,基础设施和工作人员持续处于“极限”应战状态。
“在一轮一轮的战疫中,4000多例输入病例我们守住了,这本身就是不俗的答卷。只是疫情反反复复,我们打了一次胜仗的同时,还要时刻准备打下一场硬仗。”杨云国说。
国际航线运行是否平稳、安全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的平安,每一个国际航班的降落,都让“平安”有了新定义。就是这些为国“守门”的人,在守护这座城市正常运转的“安全阀”。
疫情“撕裂”的由我来“缝合”
近期,上海不少社区突然封闭,老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有不少只能依靠快递、外卖解决。这些穿梭不停的快递小哥,用电动车“缝合”起这座城市被疫情撕开的“裂缝”。被隔离居民与这座城市的联系,就在快递小哥飞驰的两轮之间。
来自江西上饶的90后叮咚快递小哥彭思文说:“电瓶车每天都要骑100多公里,每天150单打底、最多时近210单,但比2020年还是轻松很多,起码心里是很踏实的。”
隔离社区和楼宇,不论大小或远近,谁都不会成为孤岛。也正是这样充足、稳定的保障,让大家尽管隔离在家,但心安如常。
订单量暴增,配送时间难免延迟,但大家既没有因此恐慌囤货,也鲜有指责抱怨。“有时候因为配送慢了给客户道歉,反而收到的是感谢,大家还叮嘱我注意安全、做好防护。”彭思文笑笑说,“心里很暖。”
记者在上海多家大型商超、社区菜场和日用百货店走访发现,生活物资总体上供应充足、渠道畅通、价格稳定。个别点位的大型商超出现供货延时,原因是线上订单暴增,配送供货的快递人员优先保障隔离点民众需求,造成配送人员的短时紧张,进而出现供货暂时延迟。
菜篮子稳了,老百姓的心就安了。在一个临时收货点,记者看到,众多货品中还摆放着几束鲜花,玫瑰、洋牡丹、满天星……买菜的同时还不忘装点生活,疫情没有阻挡市民对生活的热爱。
“各地疫情严峻复杂,应该集聚民力增强抗疫力量,不做清谈客,要做行动派。在疫情面前,人人尽力,也是城市可贵的软实力。”许引兰说。
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张上海主干道的夜景照片,一盏盏路灯汇成巨大的光彩暖流,照亮了远方。打开车窗,风已经是温润的了,传来时断时续的爵士乐,让闪烁的霓虹灯柔和了许多。太阳每天升起。上海,明天见!(记者贾远琨、王辰阳、赵逸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