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龙》杂志发表了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的专访文章。新华网编发如下:
有位航天大家的经历,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中国航天事业璀璨星河里,他的名字从未停歇地闪烁着光亮。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长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他的名字与我国航天史上诸多个“第一”紧密相连: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他就是从事航天工作六十余载,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4月生。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主持研制和参与指导了45颗人造卫星。他曾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以及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为我国空间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一座座里程碑。日前,《龙》杂志总编辑贾正专程采访了中国航天“大总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专访全文如下。
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航天“大总师”孙家栋画像。绘画:贾正
贾正: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系统,您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您如何评价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孙家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闯出的是一条线路清晰的独立自主道路,同时也是稳扎稳打,按照中国的国情、国家发展的战略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在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航天事业从一无所有、一穷二白,一步一个脚印跨入世界航天大国强国行列,让世界刮目相看。我有幸亲历了中国航天事业自创建以来的峥嵘岁月,有幸参与了许多重大工程参建任务,有幸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时刻。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依靠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纯一个集体,而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举全国之力,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在航天人和航天产品用户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下才取得的。
贾正: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您颁授了“共和国勋章”。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再次荣获“共和国勋章”,您当时有什么感受?
孙家栋:我感到非常自豪,非常荣幸,非常激动。那天的颁授仪式始终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是所有航天人共同奋斗的结果。这个荣誉不但是对航天事业的高度肯定,也是对航天人和关心支持中国航天事业人们共同劳动结果的高度认可。我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名航天战士,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已,但党和国家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贾正:航天征途上的每一次探索和突破,都印证了一个时代的记忆。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时隔五十多年,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孙家栋:当时,我在北京临时卫星接收站,心情特别紧张,如果当时咱俩坐在一起,肯定能听到彼此脉搏跳动。火箭带着卫星升空后,我把眼睛瞪圆了,盯着显示器上的曲线,看着那条线按照设计的弹道轨迹正常运行起来。我心里想:这到底是真起来了,还是假起来了?就像他们搞原子弹的,蘑菇云都炸在那儿了,还在想到底是不是真的起爆了?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公布以后,我们坐车就往天安门广场跑,当时到那里时根本进不去,人山人海,大家欢呼雀跃,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唱歌,都在庆祝。那个场景终身难忘,那个激动的心情也确实无法形容。你可以想象那个时候中国的条件,当时那么的艰苦,尤其是物质比较匮乏,能把第一颗卫星送到天上去,确实是每一个螺丝钉都是中国自己造的,真是感觉扬眉吐气。我们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也能把卫星送上天。我们能制作和发射卫星,在世界航天舞台上拥有了自己的地位。
贾正:您38岁出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65岁出任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75岁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您是如何永葆初心,数十年如一日在一个领域专攻的?
孙家栋:我常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竭力为党和国家工作。航天是我的兴趣爱好,一辈子也不会觉得累。干航天,最重要的就是热爱。没有热爱,奋斗、奉献、创新这些都谈不上。在新中国这片热土上,我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这种成就感一生都忘不了的。有人问我做了这么多颗卫星,感觉哪一颗卫星最激动?我说,这都很难分,每一次有它不同之处。2004年,我国启动探月工程,我担任工程总设计师,那时候我已经75岁了。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还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我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但是当时我非常坚定,国家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地去做。
贾正: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组网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在今天看来,当年的决定极具战略眼光,您如何评价北斗导航系统在今天的战略价值?
孙家栋:当今社会,信息已经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加重要的资源,它与人类活动须臾不可分割。人类的信息一定要具有空间坐标、时间坐标。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自主可控。建设“北斗”的初衷就是让中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自主可控,我们地面的所有系统安全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好比人类逐步要进入深空,人家去过了,回来讲得头头是道,你是坐那儿光听,还是你要拥有发言权、发表看法?人家说那地方不错,你想不想去看一看?人家说那地方有好东西,将来可用,你想不想拿来也用一用?设想一下,假设我们自己不做,依赖了外国的标准体系,就不用讲别的,如果停一天信号,全国上千万汽车的导航仪器就无法使用,对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的影响都会很大,何况其他的问题,如交通运输物流等等。所以我们建设北斗,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就是我们航天讲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基因。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就是“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道路。北斗全球系统组网是几代“北斗人”共同梦想和努力的结果,是中国人的骄傲,祝愿北斗全球系统稳定运行,服务中国,服务世界。
贾正: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种科学技术发展运用的集成。我们的航天人是如何确保整个系统运营万无一失的?
孙家栋:《道德经》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航天事业是大事、是国之重器,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成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情,不论是哪个航天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是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而已。1974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打坏了,上天20秒掉下来了。冰天雪地,同志们几天几夜在大沙漠里用手挖,拿筛子筛,找火箭残骸,然后对到一块去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最后把问题弄清楚了,是一根导线内部断裂了。这个故障是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但使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和启发。科学的事情必须求真务实,老老实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办错了就是办错了,就要好好的总结反思。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不仅仅指导我们那个时期的工作,同时也是航天事业非常宝贵的财富。
贾正:在我国航天事业的艰辛探索道路上,孕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作为第一代航天人,您与我国航天事业同步成长,对航天精神感受最深。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航天精神的?
孙家栋: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热爱我们的航天事业。在苏联学习过程中,我们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这确实一点不夸张,那真是分秒必争,为的就是回国以后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争光。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做航天、干事业,既要靠物质的保障支撑,更要靠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是伟大的精神,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当我们传承与弘扬这种精神,把它转化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航天事业就能够持续发展,兴旺发达。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涵养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引领着全体航天人踔厉奋进、一往无前。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 ——孙家栋
贾正:航天事业也需要接续奋斗,薪火相传。您如何评价今天的年轻一代航天人?
孙家栋: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大学生从事航天工作以后,不到半年感到待遇太低,和一些进入外企的同学相比,收入差得太厉害了。那个时候,一些外企就直接开着大轿车挂上大牌子,在我们的一些研究院门口招人。“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的就是那个时期。现在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对我们那代人和今天航天领域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讲,对生活的追求不高,但对事业的成就感和为国家做贡献的思想却非常强。
贾正: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伟大的“中国梦”。请谈谈您心中的航天梦和中国梦?
孙家栋: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当年,如果没有‘两弹一星’这些大国重器,中国的生存发展就会出问题。现在也是这样的,生存和发展都重要,但国家安全是首要的。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而非一个和平的时代,国家始终需要拿出一定力量来建这些大国重器,中国必须向深空探测进发。我们去了,在国际上就有话语权。如果将来人家走得很远了,你的事情还没办到,就会发现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已经没有发言权了。航天强了我们宇宙安全就更可靠了,地面的经济建设就能得到更大的支持,更能很好地实现国强民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