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05 15:45:03
来源:新华网

中国这十年·中国故事丨守护好“中华水塔”:三江源的绿色使命

字体:

  新华社西宁9月5日电 题:守护好“中华水塔”:三江源的绿色使命

  新华社记者吕雪莉、李琳海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

  这里高山耸立,雪峰连绵;这里峡谷深切,险峻壮美;这里湿地广袤,河湖纵横;这里丹霞绚丽,风景如画……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从此发源,一路奔腾不息。这块高高隆起的地理高地,就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

  这是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拍摄的扎陵湖一角。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曾经,因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恶化,湖泊大量消失,野生动物锐减。如今,三江源正成为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成为展示美丽中国的绿色窗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境内的约古宗列,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源头。如今,约古宗列已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部分。

  2021年10月12日正式设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黄河、长江源头及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完整纳入,使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性、原真性、完整性保护。

  三江源国家公园平均海拔4712米,发源于此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一路携众多支流,浩浩荡荡,汇流入海。近年来,三江源每年向下游输送水量呈增多趋势。

  2022年7月2日,两只黑颈鹤(左一和左二)在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新华社记者 韩方方 摄

  牧民才仁旦周家住三江源腹地的青海玉树州玉树市隆宝镇措桑村,2018年他成为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管护员。该保护区始建于1984年,是中国第一个以黑颈鹤及其繁殖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黑颈鹤、金雕等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在此栖息。

  “每次巡护,都会看到一对对黑颈鹤在湖畔翩翩起舞,一群群赤麻鸭尽情玩耍、自由飞翔,在高原守护鸟类是一件幸福的事。”他说。

  夏季巡护时,才仁旦周经常需要蹚水;冬季在寒冷的户外作业,他要克服低温和风雪天气的考验。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在他脸上留下印记。

  “夏季,隆宝滩大面积的湿地让很多鸟类在这里筑巢安家,我们希望鸟类把美丽的隆宝当成自己的家。”才仁旦周说。

  这是2022年7月16日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玉树市隆宝镇境内拍摄的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如今在措桑村,更多牧民像才仁旦周一样成为生态管护员,用心保护着脚下的土地。

  巴桑才仁是该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十年里,他曾无数次用双脚“丈量”隆宝湖,见证了保护区数字化保护历程。

  从起初只有一台双筒望远镜到实时监测水鸟栖息全覆盖视频监控平台,从仅有5名职工巡湖护鸟到青海全面启动实施湿地管护员制度,从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到数字化保护区建设……如今,该自然保护区还建有自然生态科普宣教馆、鸟类救护室、观鸟室、水鸟监测中心等环境教育基地。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国家公园的一大亮点,在保护地球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黄河源头再现“千湖美景”

  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驱车前往黄河源头姊妹湖鄂陵湖、扎陵湖,一条砂石路引领前行,路两边目光所及,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道路两侧,藏野驴欢快奔跑,一群群斑头雁在草地间悠闲觅食。它们的身影与远山、河流、草原构成了一幅幅优美静谧的图画。

  这是2021年5月25日拍摄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鄂陵湖(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位于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园区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变迁的缩影。过去,以畜牧业为主的玛多县被称为“首富县”,当地居民每家每户都有数百头牛羊。

  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三江源冰川雪山萎缩,玛多县湿地湖泊减少,草地植被退化,水源涵养能力锐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阻。甚至在2003至2004年间,黄河源头区域一度断流,生态红灯频频亮起。

  为恢复当地生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启动生态移民工程,将牧民迁出黄河源区,减少畜牧量,提升牧民生态管护能力。

  2016年,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开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方案,玛多县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介绍,国家累计投入220多亿元开展三江源一期、二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江源地区生态涵养功能持续好转。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扎陵湖乡生态保护站勒那村生态管护队第七组的队员在捡拾垃圾(2018年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2万多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政府每年为他们发放2.16万元补贴。

  目前,仅玛多县生态管护员人数就达3042名,每人负责管护的面积达1.2万亩。

  “近16年来,黄河源头区域没有再发生过断流现象。”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甘学斌说,一度消失的湖泊重现大地,“千湖之县”玛多的湖泊数量,也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

  “中华水塔”更加丰沛

  近十年来,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支持下,在三江源地区布设了近800台红外相机,积累了近10万张的雪豹影像,目前已识别出至少400只雪豹个体。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保护主任赵翔介绍,科研人员在位于澜沧江流域以及通天河流域的多个点位,记录到了雪豹和金钱豹两种大型猫科动物同域共存的现象,“这为研究气候对三江源野生动物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这是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大峡谷内拍摄的雪豹(2022年8月6日摄)。新华社发(姚牧阳 摄)

  灵动三江源,向世界展示着生物多样性之美。

  尕玛英培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五道梁保护站副站长。2007年起,他和巡山队员们一道,守护这片无人区。

  几代可可西里人扎根高原无悔守护,以藏羚羊为代表的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保护。如今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至超过7万只。

  这是2020年7月7日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拍摄的一群藏羚羊。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如今,更多野生动物摄影师来到三江源用镜头记录江源变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看见美丽山水,望见连绵湿地,由衷感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十年来,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三江之源”青海全省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视频记者:韩方方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1326112897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