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9/ 14 07:13:2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守候18载,只为更多烈士与亲人“重逢”

字体:

  守候18载,只为更多烈士与亲人“重逢”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王春婕坚守替英雄寻亲的“执念”

  2019年,王春婕(左)到湖北省利川市龙兴村冉方章家中征集冉绪碧烈士遗物。 资料照片

  今年将第九次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工作的王春婕,期待着有更多遗物随遗骸回国,帮助烈士确认身份,寻找到亲人。

  43岁的王春婕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讲解接待科科长,在陵园工作了18年。她在一次翻阅“烈士亲属来访登记簿”时发现,123位烈士中53位烈士的名字下,一直是空白。他们是没有亲人,还是亲人不知道烈士葬在哪里?替英雄寻亲就此成了王春婕和同事心中的执念。

  2008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联合当地媒体发起了“期待重逢·寻找烈士亲人”活动,在媒体发布信息和各界人士努力下,这些烈士的亲属相继有了音信。

  “哥呀,可找到你了,50多年啊……”2008年4月2日,烈士林广山的弟弟林光海扑通一声跪在哥哥墓前的场景让王春婕终生难忘。

  “林光海是寻亲活动启动后,第一个来陵园的烈士亲属。还有一些烈士亲属抱着墓碑号啕大哭,看到的人,没有不落泪的。”王春婕说,还记得年过六旬的王先侠第一次来陵园时,在父亲王守正的墓前长跪不起。“她哭着说,爸,我找了你57年,今天给你磕57个头……”

  每每看到这些“重逢”,王春婕都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如今,53位烈士已全部找到亲人,但王春婕的工作并未结束。

  穿过123座烈士墓,是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下面的地宫中安葬着连续八批归国的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他们,大多无名。

  王春婕说,2014年,首批烈士遗骸灵柩抵达前,许多志愿军老兵和烈士家属就守在陵园门口。“当载着棺椁的大巴车驶近时,一位阿姨边哭边喊‘爸爸、爸爸,你回家了!’”每每忆及这一幕,王春婕都泪眼婆娑。

  “其实,她并不知道回来的有没有她父亲,但她也要喊一喊,哪怕有一线的希望。”王春婕说。

  面对一具具骸骨,无名或许是宿命。然而,随烈士遗骸一同回国的遗物中,一些刻着名字的印章起到了关键作用。

  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通过印章确认,DNA比对等方式,至今已帮助10位烈士找到了亲人。

  见见烈士的亲人,听听更多的故事,成了王春婕又一个愿望。

  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距离沈阳2300余公里。下了火车,换大巴,没了客车搭便车,下了便车走山路。就这样,在2019年,王春婕和同事用了一天半时间,来到了烈士冉绪碧的家乡,见到他的侄子冉方章。

  王春婕记得,当时正在房前挖红薯的冉方章看到她们时,赶紧把手洗一洗,小心翼翼地把三件遗物捧出来——一把木制算盘、一盏油灯和一个木制书箱。

  “是书生,也是战士”,王春婕的脑子里勾勒出冉绪碧的模样。

  最终,冉方章决定把遗物交给王春婕。他说,烈士陵园是“幺爸”安息的地方,这些物品应该放在离他最近的地方。

  今年清明节,陵园再次邀请这些烈士亲属来祭拜,烈士吴雄奎亲属带来家乡福建的青橄榄,烈士展志忠亲属带来家乡河南的烧饼……

  哀思绵绵,英魂不朽。

  “在陵园工作了18年,我期待见到更多‘重逢’。”王春婕说,“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我曾无数次翻阅史料,一次次学习,一次次讲解,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被感动。每当我面对墓碑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力量推动着我,要为烈士做些什么。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找到亲人。” (记者汪伟、于也童)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2410112899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