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记者鲁畅 邰思聪)新增小学学位2万个,试点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1000部、完工600部,新增1.5万个停车位……翻开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惠民生举措看点十足。
今年首都这些重点民生实事是如何确定的?答案是:“算”出来的。据了解,北京积极梳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并通过对过去一年12345热线接单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最终确定“任务单”,更加精准地回应民众期待。
算力:精准为民办实事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道龙泉社区的里仁东街小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两栋居民楼均为六层楼、没电梯,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许多居民一直在此居住,从中年到老年,腿脚不如以前利索,加装电梯的需求日渐迫切起来。
“街道和社区在2018年下半年就开始酝酿加装电梯事宜,但推动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龙泉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濮存慧告诉记者,加装电梯过程至少遇到了“四道坎”:其中一栋楼楼外部空间不符合安装条件;担心电梯挡光,需要给一层居民做工作;政策发生变化,要重新设计连廊;各类管道要挪动……进度拖延,部分居民通过12345热线表达迫切意愿。
图为里仁东街小区5号楼加装电梯现场。(受访者供图)
上下楼,是居民出行的“第一步”,也是回家的“最后一步”,看似事小,却与居民幸福感、满意度密切相关。陶然亭街道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反复协调产权单位、职能部门、施工单位、小区物管会和临时党支部、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研讨加装政策和实施方案,最终完成一栋楼电梯加装、另一栋楼安装爬楼代步器。
西城区陶然亭街道城建科科长张陶然说,告别“爬楼”是许多老旧小区居民的心愿,也是12345热线接单中群众反映的重点诉求,2023年重点民生事项已经明确,街道将通过走访、电话联系、调查问卷等形式进一步征求意见、制定计划,提升辖区老旧小区居住品质。
不仅是老楼加装电梯,还包括人防工程新增停车位、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据介绍,北京市33件民生实事,有29件都是依据去年12345市民服务热线大数据分析而来,聚焦市民反映靠前的住房、养老、托育等诉求。
脚力:人大代表下基层建议成重要线索来源
除了有“算法”,北京还通过人大代表下基层增添“脚力”,更好听民声。
随着2019年开始的棚户区改造,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遗光寺社区居民生活配套设施被拆除,超市没有了、小餐馆没有了……对居民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乘坐五六站公交车周边去超市,加上候车时间,来回得一个多小时。
“社区内建超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钢矿山街道居民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主任安丽娟告诉记者,许多居民找她反映诉求。
2021年底,安丽娟来到遗光寺二号院社区,对已被拆除超市的原址和周边区域进行考察,边走边向居民了解情况,紧接着召开座谈会,听取居民对建超市的意见建议。当天中午,她把大家的意见及时反映给政府相关部门。在2022年北京“两会”上提交建议的同时,她还主动找海淀区人大、政府进行协商。
在各方通力合作下,一个全新的综合便民超市——遗光寺四号院军营超市建了起来,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在安丽娟的持续推动下得到切实解决。如今,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军营超市拥有上万种产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购买需求。
图为1月18日晚拍摄的遗光寺四号院内军营超市。(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2023年民生实事征集编制过程中,北京积极梳理人大代表843条意见建议,形成了实事项目编制和补充完善的重要线索来源和依据,使得实事项目更好体现了民情,也激发了代表履职活力和人大监督动力。
倾力:向民生领域多花钱多办事
2022年,面对疫情性减收、经济性减收、政策性减收压力“三叠加”,防控性增支、逆周期调节性增支、基础保障性增支“三聚集”的挑战,北京优化财政投入保障结构,坚持在发展中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就业、交通运输、城市运行等民生领域支出得到了有效保障。
根据《关于北京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北京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35.0亿元,同口径增长8.0%。在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下仍将持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八成以上。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通过精准对接群众期盼,能够更好确保“民生支出花在刀刃上”,项目当年立项、当年完成、当年见效,坚持厉行节约,注重效益。
“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措施,让政府对民意的了解从原来被动接受办理变为主动获取,通过‘未诉先办’能够更好满足民众的各项需求,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有益探索。”安丽娟说。
据悉,过去一年,北京市政府将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列为督查重点,按照“细化、量化、项目化、具体化”要求,将2022年32项重要民生实事任务全部细化分解为各单位年度绩效任务,加强督查考核,推动实事项目落地落细。(参与采写:邱兆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