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重逢”-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04/ 07 02:36:48
来源:新华社

跨越时空的“重逢”

字体:

革命英雄烈士,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一些牺牲的烈士被就地掩埋,因种种原因未留下姓名。

一份份烈士名单,让社区干部以信为媒、奔走乡野寻找英雄“回家路”;一块块空白墓碑,在DNA技术的多方比对下终于刻上姓名;一条条求助信息,催促着画像专家还原亲人的模样……为烈士寻亲,从民间到政府多方参与、各地各部门共同行动。

这是一次次告慰亲人、夙愿得偿的动人场景,也是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感人“重逢”。清明时节,记者采访记述为烈士寻亲、为烈士画像的故事,追寻缅怀英烈、关爱烈属的足迹。

千封书信,牵出“回家”路

乘坐六个小时的高铁、近两个小时的大巴,再步行近半天,张景宪一行人终于在清明节前抵达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锦滨镇田家垅村,见到赵明哲烈士亲属。

赵明哲的侄子、83岁的赵德行在村门口焦急等待着。一见面,老人紧紧握住张景宪的手,泪如雨下。“六七岁时,叔叔跟随部队离家,再也没有回来。”赵德行哽咽着说,叔叔长什么样子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背影很高大。

在1000多公里外的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佃户屯街道,烈士赵明哲在张和庄烈士陵园长眠了70多年。

3月29日,在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张和庄烈士陵园,张景宪(前排左二)和刘庙小学的师生为无名烈士献花。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在赵明哲烈士父母坟茔上,赵德行将张景宪专门带来的张和庄烈士陵园的一包黄土缓缓撒下,嘴里念叨着:“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多拿一个碗、一双筷子。70多年了,叔叔你终于回来了。”

59岁的张景宪,现任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是一名“烈士信使”。1947年,菏泽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埋葬于张和庄烈士陵园。多年来,张景宪坚持给包括赵明哲烈士在内的烈士家乡写信。张景宪、志愿者和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共同努力,已为菏泽战役中的41名烈士找到了家人。

3月29日,在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张和庄烈士陵园,张景宪捧一把土放进红布。每次外出为烈士寻亲,他都会带上这包烈士陵园里的土。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2008年,一名社区老党员扫墓时对刚当选党支部书记的张景宪说:“你也参过军、打过仗,能不能帮这些无名烈士寻亲?”

陵园只有无名烈士的牺牲总数。他们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看着这些无名的墓碑,帮烈士“回家”成了张景宪放不下的事。

在政府部门帮助下,张景宪根据烈士花名册和菏泽战役资料,终于查到了86名烈士的籍贯信息。2013年起,张景宪开始给烈属写信:“该烈士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

收件人为烈士姓名的信件,就这样寄向山东、河南、江苏、贵州、湖南、广西……

由于年代久远、姓名不准确、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大多数信石沉大海,有的在一月内被退回20多次。但张景宪没有放弃,退信,再写,又退,再寄……几年来寄出2000多封信件。

告慰英烈的情怀,激励着许多素未谋面的人共同努力——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博物馆退休馆员杨宁,10多年来骑着自行车,为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牺牲烈士找到亲属;江苏省盐城市五条岭烈士陵园,第三代“守墓人”卞康全坚持为2000多名牺牲的烈士寻亲……

拿着手中的信,张景宪动容地说:“这些年轻的战士,也许每个人都有一封渴望寄出的家信,却始终到不了家。我要完成烈士的心愿,寄的信越多、参与的人越多,英雄‘回家’的希望就越大。”

争分夺秒,让“团圆”多一点

这几年,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革命烈士寻亲中心,利用烈士墓区改造、烈士迁葬契机,探索运用DNA技术,成功为济南战役牺牲的部分无名烈士找到亲属。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89岁的王二琴是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前不久联系到的烈属。根据DNA线索,工作人员确定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的无名烈士,就是隆尧县人王三海,并专程来告知烈属。

“三哥是那年春节离开的。俺爹曾去济南找过,但没有找到能对得上名字的墓。”王二琴坐在轮椅上回忆道。

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级调研员李晓文说,很多烈士确定牺牲,但家人不知战场在哪里、安葬在何处,1948年济南战役牺牲的无名烈士就达3000多名。

2020年,一项为烈士寻亲的计划在济南酝酿:能否借助DNA鉴定技术,找到无名烈士亲属?问题得到济南市公安局物证鉴定处回复:“可以试试,技术已经成熟。”

“DNA取样一般是对于新近发生的事情。济南战役时间久远,长期降解导致可用检材不多。此前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物证鉴定处DNA检验室主任路俊雷坦言“有一定压力”。

一般的检验一两天出结果,但烈士遗骸第一批4个样本,检验团队整整做了一个星期。

第一份样本检测完成,线索指向山东省烟台招远市大秦家街道滕家沟村,经综合分析,确定这名烈士就是滕学尧。这极大鼓舞了工作人员。

他们加班加点,为近千名无名烈士提取了DNA样本,获取有效样本700多份,完成200多份样本鉴定工作。根据DNA鉴定提供的线索,他们先后开展6次大规模实地寻访,行程2.8万余公里,为57名无名烈士找回姓名、找到亲人。

青山埋忠骨,后人念英魂。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副主任柯伟力是“团圆工作室”负责人,他的团队也在利用DNA比对技术为烈士寻亲。

“对每份检材都充满敬意,大家争分夺秒地去做这项工作,让无名墓碑刻上姓名。我们再忙碌一些,就能让‘团圆’多一些,遗憾少一些。”路俊雷说。

见“画”如晤,记忆不再“模糊”

走进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的工作室,一面挂满手绘画像的英烈墙引人注目。画像中的烈士身着军装、头戴棉帽,有的女烈士还梳了马尾。20岁上下,一个个神采奕奕、意气风发。

给烈士画像,主要依靠亲属样貌和他人描述。林宇辉说:“英雄气节通过眼睛传达,重点要画好眼神,要把他们不畏牺牲的精气神画出来。”

林宇辉从山东省公安机关退休后,2018年发起“为百名革命烈士免费画像”的公益计划,如今已完成159幅。每天,他都会接到各地烈属的求助。打电话、通视频、看照片、查资料……根据对烈士的描述,林宇辉绘出了一幅幅英烈面孔。

3月24日,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78岁的烈属梁改玲专程来到林宇辉工作室。她的父亲梁玉荣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唯一的照片被自己小时候弄丢了,她想这辈子再“见”一眼父亲。

3月28日,在位于济南的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工作室,林宇辉为烈士画像。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你的母亲怎么描述父亲的模样?是长脸还是方脸?”“别人说我随爸爸,脸比较长。”

“这是参照你的模样画出的父亲画像。你看,他穿上军装了。”当林宇辉把画像递给梁改玲,端详着手里的画像,梁改玲忍不住流下眼泪。

这些年来,林宇辉多次经历这样的场景:家属见到亲人画像便泪如泉涌。得到父亲画像的77岁老人孟学军,带着自己和女儿一起纳的100双鞋垫专程赶来:“画像圆了我的梦,这些鞋垫是对你的感激。”

每次来工作室,林宇辉总有一种紧迫感:“为烈士画像是个抢救性工作,不及时绘制,等认识烈士的人都走了,绘制工作就很难了。”

3月28日,在位于济南的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工作室,林宇辉为烈士画像。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近年来,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相关单位推出“英烈面孔——为革命先烈画像”公益活动,从林宇辉开始,至今已有济南、青岛、东营、泰安等地的高校师生、志愿团队、公益组织加入为烈士画像活动,越来越多烈士的面貌得以重现。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让英烈在岁月中模糊的记忆又清晰起来。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相关负责人说,山东已为1206名烈士成功寻亲,烈属与英烈完成跨越时空的“重逢”。

文字记者:杨文、王阳

海报设计:段媛媛

视频记者:李小波

新媒体编辑:郝静、戚文娟

统筹:方思贤、黄小希

【纠错】 【责任编辑:张欣然 】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