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和合美美兴大同——解码古都大同的文化自信样本-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06/ 18 23:21:17
来源:新华社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和合美美兴大同——解码古都大同的文化自信样本

字体:

  大同,城如其名,城市的文化血脉中镌刻着崇尚交往交流交融的基因。

  秦汉名邑、北魏京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是蒙古高原进入中原的“咽喉”孔道,自古即为我国北方各民族混居之地。一部大同城市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史。

  大同古城和城市街景交相辉映。新华社记者杨晨光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大同云冈石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和合汇融,美美与共。今时今日,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大同,以文化人、以文兴城、以文拓业,开和美之气象,启时代之光华。

文化汇融:“大同”的时代价值

  “华严寺里的辽代塑像、石经幢,善化寺里的金代雕塑一定不要错过。”

  华严广场上,音乐教师吴艳青一边帮人指路,一边还不忘为游客推荐当地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著名文化景观。

  早在2300多年前,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拉开了大同地区民族交融的序章。

  到了汉代,大同商贸往来、文化交流日盛,留下了昭君出塞等诸多传说。

  此后,鲜卑人将这里定名平城,立为都城,建立北魏。他们主动拥抱融合,深度推行变革。这些措施,成为后来大唐盛世的重要基石。

  “鲁迅先生曾说唐人‘大有胡气’,意思是唐代继承了北魏时代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大同市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秘书长宋志强说。

  大同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异域胡商会聚、奇珍异宝云集,既是民族交融之地,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核心区域之一。

  云冈石窟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处处透露着胡汉杂糅、民族交融的精神气质,粗犷细腻,张驰各异,别具一格。在云冈二期的洞窟中,既有汉式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有古印度建筑的雄浑壮阔、古希腊建筑的精巧柔美,众多截然不同的审美混同如一,相映成趣。

  6月7日,一位外国游客在云冈石窟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杨晨光 摄

  “和合汇融是大同城市历史的独特光芒。”大同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要子瑾说,这一光芒并未随时间流逝而黯淡,反而经由美食、人文气质、发展方略等方面深深沁入这座城市。

  味觉是城市的共同记忆。以美食享誉的大同,叫得响的名吃并不限于产自本地,无论草原美食、生猛海鲜都能在这里化作代表本地风味的“招牌菜”。比如,不产小麦的雁北,却将刀削面变成其最负盛名的特色名吃。

  在大同市美术馆大同好礼文创空间,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中,既有专业设计师的云冈千佛系列画作、瓦当月饼、“顶天立地”斗拱,精致华美,光彩照人;也有当地爱好者制作的布老虎、刺子绣、大同盘扣等,粗朴可爱,美感独特。

  和谐共生的信念也深深植入大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战略当中。近年来,大同一方面推动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主动融入京津冀,从战略、产业到项目等层面不断加强协作和对接,着力打造山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文物“活”化:让城市神采奕奕

  恢弘大气的云冈石窟、古朴精美的辽金巨刹、绵延千里的古老长城、五世纪丝绸之路、明清万里茶道……

  在大同,千年风韵随处可见,历史脉动触手可及。

  6月8日,游客在大同古城参观。新华社记者杨晨光 摄

  大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不可移动文物3000余处,1982年即入选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在过去,对这些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远远不够。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时不我待的挑战与重任。”大同市文物局局长王伟说。

  盘“活”历史文化资源,首先要保障这些珍贵文物安全“存活”。

  武周山麓,云冈大佛的双眸曾目睹北魏工匠的钎开斧凿,现在则凝视着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为留住古老石窟的“锦瑟年华”而忙碌。

  借助数字化保护应用等新技术、新思路,一批精美文物得到展陈、研究和修复。云冈石窟研究院一批由“80后”“90后”担当主力的文保团队,通过石质文物修复、壁画及泥塑彩绘保护修复、数字化技术采集等,对石窟进行“问诊”“疗愈”的同时,也为它们建立“数字档案”。饱经风霜的石窟绽发光彩,高大精美的造像神完意足,流脉千年的文化得获新生。

  文化风姿也悄然融入城市建设,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鼓楼东街,人流如鲫。一位妆容典雅端庄的舞者翩然而至,再现华严寺内合掌露齿菩萨神韵。莞尔一笑,惊鸿一瞥。以华严寺辽代菩萨彩塑为灵感设计的演出“千年微笑”,广受游客赞誉。

  大同市中心华严广场音乐喷泉让人印象深刻的石柱,其原型正是大同的国宝级文物汉代连枝灯。城市街头外形如同松果的路灯,创意则源于大同出土的汉代博山炉。还有云冈石窟的凹凸石壁、壁画纹饰,也化身为广大市民手中的雪糕造型、伞面图案等。

  6月8日,游客在大同古城墙上游览。新华社记者杨晨光 摄

  青山上,古道边,数代长城遗址雄壮巍巍。“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始于2022年,给大同带来了更多的文气和人气。”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会长袁建琴说。

  北魏平城明堂原址修复,再添一处城市标志性建筑;数十座博物馆拔地而起,润物无声;云冈学从无到有,走进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

  “大同的文化家底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说,“厚重的历史、绵远的文脉、向上的民心,是今日大同精气神的底色。”

文旅兴业:资源型城市蝶变

  大同自明清时代大规模开采煤炭,煤炭就与城市文化结缘。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同累计生产煤炭30多亿吨,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煤炭元素也作为大同城市文化历史长廊中的重要角色逐渐融入了城市文化主脉。

  随着资源型城市转型进程不断加速、程度不断加深,古老的煤炭元素同样急切需要在大同城市文化坐标系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

  与云冈石窟遥遥相望的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就是这种转型的一处缩影。在这里,游客可以穿上矿服、坐上矿车,来到地下150多米,触摸1.4亿年之久的侏罗纪煤系,也可以切身感受煤矿工人劳动的不易。23岁的魏敏出生于矿工家庭,作为矿山公园的讲解员,她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这份工作不但能让我更加理解父辈的奋斗历史,还能把我们‘煤炭人’的历史文化分享给来自各地的朋友,我很珍惜这个岗位。”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但为转型中的大同提供了对历史文化元素重新定位的路径,更成为承载大同在长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形成的文化资源优势,强劲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提质的关键一招。

  “长城就是咱们的宝,捧上这个金元宝,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古老的长城从邓玉祥家的房后蜿蜒而去,非常写实的民歌小调——“门楼调”唱出了她的新生活。

  59岁的邓玉祥在长城脚下出生、成长,又嫁到了同在长城边的大同左云县管家堡村。如今,许多游客既为长城而来,也为她烹制的羊肉、油糕以及她演唱的独具韵味的当地小调而来。

  “门楼调”过去也被称作“讨吃调”,却成了邓玉祥的“兴家调”。十多年前她还因筹不出孩子们的学费而一筹莫展,如今她开在长城脚下的饭店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

  资源丰富的文旅产业,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探索。

  毕业于西安美院的“85后”王星2016年嫁到大同。这里丰厚的文化资源激发出了她的创业灵感。现在,王星在大同古城内经营一家文创商品店。

  千佛系列笔记本、“城墙君”玩偶、“玩转大同”手绘地图……王星从大同历史文化中汲取创意元素制作而成的文创产品受到欢迎。今年“五一”假期,她的文创产品卖了8万多元。“文化,就像千年不熄的燃灯,点亮了我的人生,也点亮了大同这座塞上古都。”望着古城内熙熙攘攘的人群,王星动情地说。

  古城的一角,以昭君出塞传说打造的琵琶老店门前,挂出了客满的告示;念夏艺术中心门口排起的长龙,只为欣赏长城主题摄影展;不远处的“㝔庐”内,游客们争相抽取古文字印章盲盒……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大同的文化空间绽放出绚烂火花。

  大同市平城区的御河生态林一角。新华社记者杨晨光 摄

  文旅正兴业,创新业更兴。大同母亲河——御河哺育城市千年之后,正见证其东岸蓬勃崛起的新兴产业之城。

  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通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上海润迅、海天瑞声等20多家数据呼叫、标注企业相继落地,带动上万人实现就业。从煤炭起家到多业并举,过去十年间,大同市非煤工业占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资源型经济转型日益取得新进展。

  和合汇融,古韵新章。美美与共,无限风光。

  平邑、平城、大同,名字不同;秦汉、北魏、隋唐,时代不同;但是大同城的文化基因中镌刻的华夏各族儿女追求和平繁荣的心愿是共同的。这份共同心愿中蕴含的强大能量,成为新时代大同踔厉奋进、拔节向上的力量之源。

  文字记者:赵东辉、柴海亮、王菲菲、刘翔霄、孙亮全

  视频记者:原勋

  编辑:王曙晖、杰文津、刘祯

【纠错】 【责任编辑:冯粒 】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640112970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