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9月15日电 题:大河寻“禽”记
新华社记者韩朝阳
金秋时节,成群的苍鹭、白鹭等水鸟在黄河湿地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河南长垣段(长垣湿地)栖息繁衍。这些鸟儿时而展翅飞翔,时而觅食戏水,与长河落日构成一幅壮阔的“大河飞鸟图”。
“当下是传统的‘鸟荒季’,现在看到的只是湿地‘鸟禽圈’的一小部分,大量冬候鸟还未到来。”长垣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郭峰磊说,包括长垣湿地在内的黄河河南段地处我国中部候鸟迁徙区,随着退耕还湿、禁排污水、禁采河砂等保护措施不断升级,近年来,到此栖息、越冬的鸟类越来越多。截至2022年,长垣湿地已观察记录到160种鸟类,其中包括东方白鹳、白鹤、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大天鹅、鸳鸯、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6种。
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河南长垣段成为水鸟“天堂”,只是黄河河南段生态改善的缩影。
这是2023年2月拍摄于孟津湿地的大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中心供图)
近年来,河南积极开展退耕还湿、栖息地恢复、入河口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同时,清退违规采砂场132家、违规农家乐232家、畜禽养殖场1299家,极大改善了黄河湿地生态环境。
在长垣湿地上游的孟津湿地,10年前,这里观察记录到鸟类245种,如今鸟类记录已增加到3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等14种。三门峡黄河湿地已由原来的天鹅迁徙停歇地变为越冬地,数量由10余年前的几百只增加到现在的1万余只。
黄河河南段全长711公里,56岁的河南省鸟类学会理事长、郑州师范学院教授李长看,每年都要顺着沿黄湿地跑上几个来回,寻鸟护鸟、研究鸟禽、观察湿地。
“鸟类是湿地生态的‘晴雨表’。适宜的气候、安全的环境、充足的食物是鸟类越冬栖息的重要条件。”李长看说,近年来,河南沿黄湿地鸟类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既受到气候变化等先天条件的影响,也得益于加强保护等后天条件的改善。而后天条件不仅指水清、岸绿等生态环境的改善,在人口稠密的黄河河南段,更重要的是周边居民大幅提升了湿地保护意识和鸟类保护意识。
这是2022年12月拍摄于孟津湿地的黑鹳。(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中心供图)
对此,长垣市绿色未来环境保护协会会长宋克明同样深有感触。宋克明是土生土长的长垣农民,20世纪90年代,他从调查家乡水源地的污染问题起步,逐渐延伸至关注湿地保护。2002年成立保护协会后,越来越多的周边居民自发加入保护湿地、呵护鸟类的志愿者队伍。
“冬季巡防护鸟,夏季普法宣传,协会100多名会员与环保、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共同保护鸟类的栖息地。”走过30年公益生态路,宋克明有一种朴素而真挚的认知,“鸟儿是有记忆的,如果今年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又安全,明年呼朋唤友就又来了,甚至就在这里定居了。”
来自河南省林业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河南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11处、湿地公园(试点)116处,全省的重要湿地基本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