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0/ 20 11:40:21
来源:新华社

文旅新探丨大足石刻:千年风雨过 艺术天下殊

字体:

  十月的宝顶山秋高气爽,穿越丰茂的树林,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就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世界最大的石雕半身卧佛像,两翅张展、意气风发的孔雀明王,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西南山岭的崖壁之上,这些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精美石刻,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

  这是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拍摄的释伽涅槃圣迹图。新华社记者 李前磊 摄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在素称“石刻之乡”的大足区境内,石刻造像分布于全区近百处,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最具特色。这些造像始建于初唐,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前后历时1370多年。“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也是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强说。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千只手的千手观音,真的很震撼。”来自安徽的游客谢女士驻足在千手观音造像前连连称叹。一般说来,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千手观音”。而在重庆大足88平方米的石崖上,却有一尊拥有千只手的千手观音,掌心含有一眼,手中大多执有法器,千姿百态,金碧辉煌。

  李小强说:“千手观音造像在中国佛教造像中比较普遍,但像这样名副其实、立体的石刻千手观音却世所罕见,这龛千手观音造像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这是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拍摄的千手观音造像。新华社记者 李前磊 摄

  在千手观音造像不远处,伫立着气势磅礴的华严三圣像。走到高达7米的造像下,遥遥望见文殊手捧1.68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古代的匠师们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将袈裟一角搭在前臂,斜向下垂与膝部相接,形成了三角形的稳固结构,使文殊手托宝塔千年不坠。

  “除了佛菩萨等题材的石刻,大足石刻中还有很多描绘当时人们世俗生活和民俗风情的造像,这也是大足石刻的一大特色。”李小强告诉记者。

  想了解大足石刻的世俗化特征,就不得不提到宝顶山的牧牛图造像。这龛造像取材于古人山中牧牛的现实,顺着山岩的自然弯曲,刻画出牧牛人挥鞭赶牛、畅然酣睡,牛儿翘尾狂奔、自舔其蹄等生动逼真的形象,其别致的民间情调把游客带入诗情画意的民间生活中。

  “除牧牛图外,养鸡女、吹笛女等石刻也表现出大足石刻世俗化的一面。”李小强说,“大足石刻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是一种历史记忆的传承,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古老的石刻看到9至13世纪的中国日常社会生活。”

  这是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拍摄的“吹笛女”造像。新华社记者 李前磊 摄

  大足石刻经历千年风雨,依然坚挺,不仅依靠古人精湛高超的雕刻工艺,也得益于石刻研究保护人员的悉心照料,在重庆大足石刻文物医院中,就有这样一帮为文物“看病”的研究人员。

  “千手观音在修复前,我们通过‘文物体检’发现它有34种‘病害’,我们花了8年的时间修复,让它重现光彩。”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说,专家团队通过传统工艺结合三维扫描、微环境气象监测等现代技术手段完成了文物的抢救性保护。

  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持续创新文物保护科技手段,建成了集文物病害诊断检测、保护修复、文物数字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大足石刻文物医院。“文物修复就像人去医院看病一样,文物医院建成投用后,更多‘患病’的文物经过修复焕发出新的活力。”陈卉丽说。

 

  记者:刘梓桐、周文冲、吴楠

  视频:李前磊、刘梓桐

  策划、编辑:王黎、李明辉

  海报:李明辉

  新华社国内部、重庆分社联合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2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