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0月20日电 题:四川内江:一滴污水的“再生之旅”
新华社记者彭韵佳、邢拓、田颖
在谢家河再生水厂海绵公园,不少附近的居民在干净整洁的步道悠闲散步,步道尽头的小湖泊干净清澈,岸边草木葱茏。
然而,这里多年前还是四川内江城区11条黑臭水体之一,在实施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举措后,其“华丽转身”成为当地人休闲好去处。
10月18日拍摄的谢家河再生水厂海绵公园一景。新华社记者邢拓 摄
这一系列改变的关键在于每一滴污水的有效“再生”。从海绵公园顺着斜坡向下而行,便来到四川省内江市首个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谢家河再生水厂。
“以前的污水处理厂是开放式,周围气味很大,不利于附近老百姓生活。”四川水汇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张洪涛介绍,地上打造海绵公园,地下建设污水处理厂,既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能保护好周边环境。
那么,一滴污水是如何实现“再生”呢?
城市污水在经过污水管网后被送到再生水厂,先经过一道道粗格栅拦住稍大一些的漂浮物、垃圾,随后进入到沉砂池中分离出无机砂粒,再进入厌氧池、氧化沟进行有机物的降解和除磷、脱氮,再经过活性砂滤池、反硝化生物滤池,最后进入臭氧接触池脱色、消毒后,实现“再生”。
10月18日拍摄的谢家河再生水厂一景。新华社记者李梦馨 摄
“谢家河再生水厂现在处理规模约1万立方米/天,预计未来可达到处理规模3万立方米/天。”四川水汇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贵强介绍,“再生”污水作为生态补水,回补到谢家河,同时也可以用于体育中心、文化馆等公共建筑的厕所冲洗、城市街道路面冲洗、海绵公园绿地浇灌等。
在谢家河再生水厂生产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智慧运营管控平台,实时监控、远程控制不同点位的污水处理设施,并通过线上巡检数据分析水质参数,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高效稳定运行。
10月18日拍摄的谢家河再生水厂一景。新华社记者李梦馨 摄
长江一级支流沱江穿内江城区而过,沱江(内江段)流域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城区的谢家河、小青龙河等河流汇江而下。城区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沱江水质。
为推动沱江水质全面改善,内江实施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搭建污水处理设施、治理黑臭水体、对沱江岸线进行生态修复等。
目前,内江城区11条黑臭水体已经全部达到“长治久清”,谢家河、玉带溪、小青龙河等都实现“转型”,建成沿线绿廊绿道、湿地公园39处,呈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茆爽介绍,四川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6年的72.4%提高到2022年的99.5%,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
四川还实施长江上游沿江生态廊道修复与保护工程,完成1400余公里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建设72条河湖滨岸生态隔离带。同时有序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好栖息环境。
据介绍,通过加快沱江、岷江等流域水生生物“基因库”建设,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进行保护、放归,四川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明显上升,累计监测鱼类196种、占历史分布鱼类总数的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