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1月3日电 题:变“小而散”为“大而强”——湖北南漳拓宽山村致富路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绿的、黄的、红的……10月下旬,走进湖北省南漳县东巩镇陆坪村的一片吊瓜基地,一个个圆滚滚的吊瓜挂在藤蔓下,构成一幅丰收的画卷。50岁的村民王春玲拎着袋子穿行在藤蔓下,几分钟就摘了满满一堆。
“现在是吊瓜采摘旺季,基地每天打籽能打5000斤以上,冲洗、晾晒,然后再加工。”当地吊瓜产业发展迅速,王春玲把家里的4亩地流转给基地种吊瓜。村里像她这样在基地做零工的有五六十人,在家门口一天也能挣100元。
“半成品的生瓜子经过深加工以后,每亩收益可达6000到8000元。”东巩镇副镇长方晴说。
自今年9月份以来,方晴就一直在忙活吊瓜采摘、加工和销售的事,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东巩镇吊瓜产业链党委书记。“当地引入吊瓜已有3年多时间,一直未形成产业规模,品牌打造、产业链延伸、发展后劲提升的瓶颈逐渐凸显。”方晴说,企业、农户普遍希望有个强有力的组织把各类资源整合起来,于是便有了产业链党委,由乡镇领导任党委书记,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任副书记,把零散的吊瓜种植合作社、企业聚集起来,抱团塑造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
图为南漳县东巩镇陆坪村的一片吊瓜基地。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摄
“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聚集党员共谋产业发展,就像有了‘大脑中枢’,能更及时调配、统筹各方资源,农技专家、种植能手、龙头企业家、党员志愿者都是产业链党委的‘后援团’,更好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方晴说,曾经零散发展的吊瓜产业现在已覆盖东巩镇陆坪村、杜家坪村等19个村,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惠及农户784人。看似不起眼的小吊瓜成为村民致富的“小金瓜”。
南漳县是山区农业县,农户单打独斗、分散经营、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是当地农业发展的痛点。去年以来,南漳立足资源禀赋,围绕食用菌、吊瓜、有机稻等优势产业,强化党建引领,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推动农民富在产业链、集体经济壮在产业链、乡村治理融在产业链,通过落实轮值商事、书记例会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用工、资金等难题,助力产业发展。
党建引领聚合力,目前南漳县食用菌产业链已聚拢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经营主体932家,形成菌种研发、菌菇生产、精深加工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吸纳从业人员超3万人,预计2023年综合产值可突破42亿元。
走进南漳县食用菌产业链龙头企业——南漳县裕农菌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派繁忙景象。该公司去年产值达1.3亿元,今年新增了生产线,开发了更多类型的产品,预计产值将突破2亿元。
在公司总经理王祖亮看来,企业生产销售能再上一层楼,正是得益于抱团发展为企业带来的红利——今年争取了500万元项目资金为企业增链延链,建起深加工厂房;引进高校人才进驻企业研发新产品;定期组织企业经营者到产业发达地区交流学习……
“公司生产模式和生产设备的更新优化进一步提速,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推出了香菇酱、香菇脆、蔬果脆等产品。”王祖亮说,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不仅保障了食用菌种植户的收益,同时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