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 题:“乡村课堂”走俏 家门口学真本事
新华社记者
初冬时节,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西张耿村梨园里,村民们正围成一圈,中间一位老师对着一棵树,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如何做好梨树修剪。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74岁的杨明存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这些种梨知识真管用,要常看常翻。”
这是西张耿村的农业技术夜校,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如今,培训正从夜晚延伸到白天、从课堂走向田间地头……
“农业科学技术课是每月的必修课。2018年起,村里重新设计并修建了文化广场和农业技术夜校,邀请乡土专家、种粮大户甚至全国知名专家来讲课。”西张耿村党总支书记相晓辉说,培训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更新。
上千场技术专家、乡土专家的培训课和“田间大课堂”的实际操作交流,让村里酥梨种植上了一个台阶。学员王民军说:“我种植了20多亩红香酥梨,在夜校学会了果树授粉、绿色防控等技术,种植更科学了,收入不成问题。”
在家门口学技能、得真本事,跟上电商浪潮学直播、文化课堂提升知识素养……新华社记者赴多地调研时,看到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乡村培训,如同开在家门口的“乡村课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通过知识改变着生产生活,让家乡变了新模样。
西张耿村邀请农技专家讲授果树修剪技术。(张倩 摄)
乡村振兴,村里需要有新知识、新思路、新资源的“村掌柜”。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青原镇兴东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兴松正在敲击键盘填写村里的台账报表。
计算机操作、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网络销售……“这都是我们培训时学会的必备技能。”张兴松说,2018年他在双鸭山技师学院学习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两年半学制内,除了各自学习外,每年农闲时间都要集中学习20多天。“与老师和同学们当面交流,补齐了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短板,把村里的大事小情做好,更好服务村民。”
除了农业生产技能,村民们还能学到多样化的谋生技能。
“这里需要紧密一点、精细一点”……在贵州省凯里市开怀街道龙井村的阿发纯手工刺绣坊内,负责人张小花正穿梭在十多名绣娘间,提供技术指导。
“去年起,我们与上海一家服装企业合作,为高定服装绣图案。”张小花说,他们已与这家企业合作生产30余款新品,订单额累计超过60万元,带动30余名苗族绣娘增收。
正在为一款旗袍绣牡丹的熊绍梅说,不断掌握新的刺绣技能,让她成就感满满。“每次培训时,我们绣娘都互相比拼刺绣技艺,气氛很热烈。”
“全市仅绣娘就有2万多名,有蜡染和刺绣企业、工坊超过100家。”凯里市银饰刺绣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及服务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刘睿说,政府每年都会为妇女群体提供个性化培训,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群众就业。
贵州省一家工艺品公司培训工作间展示的产品。新华社记者罗羽 摄
形式多样的乡村培训也帮助村民提升审美素养,陶冶生活情趣。
上午时分,黑龙江省北安市石泉镇石华村村民张焕正在家中绣制乌鱼绣作品,飞针走线间,一朵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呈现在眼前。
“4年前,我从零基础学习乌鱼绣,老师耐心教授,我很快就上手了。”张焕说,看到自己在旗袍、围巾、屏风、扇子绣制的各种图案,很有成就感。久而久之,自己的审美水平也得到提升。“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业余时间学习刺绣技艺,赚多赚少不重要,主要是丰富业余生活。”
与时俱进的乡村培训也助力更多农民搭上致富“电商快车”。
“家人们,快来尝尝黑毛猪做成的腊肉,定会让您一饱口福。”下午3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农民王新华上线直播,推介起家乡土特产。
“我到各村去,大家都围着我问‘今天要点啥货?’”王新华说,6年前,她在镇上卖农药化肥,很少接触电脑,如今,她已开始帮助周边农户销售山货。这一转变,得益于县里向全体村民培训电商直播。
在金寨县电商服务中心,村民正在进行直播训练。新华社记者水金辰 摄
“培训时,老师教我们克服紧张,就像唠家常一样,热情大方地介绍清楚产品的卖点,才能打动屏幕前的观众。”王新华说,自己学习了短视频拍摄剪辑、直播实战演练、选品法则,很受益。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着知识和技能。
“2015年刚搞电商培训时,老百姓都不知道这是啥,抵触得很。”金寨县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郭辉说,8年来县里已累计培训约3万人次,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县里每月开展两批互联网营销师、直播销售员等技能培训,让腊肉等“农家土味”变成“电商香饽饽”。(记者孙晓宇、魏飚、罗羽、水金辰、刘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