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1月18日电(记者周义、董建国、任彦逸)杉洋村,位于闽东三县交界的大山深处。今年,村里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家家户户种植的香菇从“茅草屋”搬进了“大洋房”。
闻说新鲜事,记者走进村庄,只见一排排现代化菇棚整齐坐落在青山间,甚为壮观。成片太阳能光伏板在棚顶整齐排列,组成巨大的蓝色“保护伞”。“伞下”是现代化菌类生产综合基地,种植区、分拣展示间、保鲜冷藏库、电力烘干厂等功能区一应俱全。
“一间光伏菇棚,顶上发电,下面种菇,条件特好,一眼我就相中了它。”看着自己种植的香菇在“大洋房”里茁壮成长,杉洋村村民余新考喜笑颜开。今年,村子里的“光伏+”菇棚杉洋基地建成后,他立马租用了两个菇棚,种植了8.5万筒香菇。
村民热情高涨,光伏菇棚“供不应求”。那么,与传统菇棚相比,它好在哪里?杉洋村支部书记叶惠兰告诉记者,光伏菇棚有四大优势,主要体现为“好用、省地、环保、安全”。
传统菇棚多以木为架、茅草盖顶,既不美观,又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病虫害。光伏菇棚主体结构由钢材组成,配备喷淋降温、遮阳防晒、温湿度监测等装置,防风、防火、抗震性能更好,村民还可实现“线上养菇”,实时了解菇棚动态。菇棚单位面积利用率提高22%,香菇感染率降低至3%以下,综合生产效益提高5%。
11月17日,杉洋村菇农在“光伏+”菇棚杉洋基地查看香菇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任彦逸 摄
余新考说,光伏菇棚种出来的蘑菇个头大,饱满,质量高,卖的价钱也相应提升。
杉洋村香菇种植历史悠久,光照资源丰富。
为了让菇农有菇种、好种菇、种好菇,古田县深入基层一线进行调研,走村串户收集村民的意见,请教行业领域专家学者,在多方论证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开展光伏菇棚改造。菇棚“光伏+”基地成为古田县全面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发展食用菌产业“强链壮链”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古田县共打造8个光伏菇棚基地,共建设450间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菇间,推动古田食用菌产业“县域工厂化+数字赋能+双碳战略”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