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圩”,是闽西客家人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每逢农历“三六九”便是“圩市”开张的日子。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九,适逢龙岩市武平县十方镇的“年圩”,购买年货的人纷纷往“圩市”赶。
这是2月8日在龙岩市武平县十方镇拍摄的“圩市”。新华社记者周义 摄
“昨天就跟孩子们说好了来赶集,他们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看到这么多年货,听着讨价还价声,就特别亲切。”十方镇村民王玉香说,她常年在外地务工,难得回来一次,感觉比记忆中的“圩市”更热闹了。
“圩市”的商品种类不少,粮食方面有“米行”,家禽类有“鸡鸭行”,猪肉牛肉类有“肉行”,服装类有“布行”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的发展,昔日的“圩日文化”也在改变。
“过去是农户自家养的家禽、生产的农产品交易,如今不仅有家禽、农产品,还有更珍贵的土特产,如茶油、紫灵芝、金线莲、铁皮石斛,甚至还有手工银饰品等。”经历了20多年“圩市”的十方镇村民林平说,如今“圩市”的商品更加丰富多样。
记者看到,赶“圩市”的不再是清一色的农民,还有大学生、在外务工的青壮年、进城帮带孙子的老人……他们不仅是买东西,更是体验一种过年的氛围。“哪怕是不买啥东西,来转一圈也很惬意。”来自武平县城的钟小平说。
尽管“圩市”的参与者大部分还是农村老年人,但手机支付的交易方式时兴了起来。一些老人家眯着眼睛在手机上一顿操作,有的在摊贩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支付。
除此之外,记者发现,“赴圩”的变化还体现在交通方式上。
2月8日,一位农村妇女在“圩市”上使用手机支付。新华社记者周义 摄
“作为地道的客家人,小时候自打会走路起,家里人就带我们‘赴圩’。以前交通不发达,‘赴圩’只能靠两条腿,早晨天还没亮就出门,翻山头走山路,一两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多是买当季要播下的菜种、农事要用的工具。”在这里摆摊多年的刘福龙说。
从步行到自行车,再到骑摩托、坐公交,闽西客家人如今“赴圩”甚至坐上了高铁。去年年底,龙龙高铁龙武段开通运营,“赴圩”的“朋友圈”更大了。龙龙高铁武平站客运值班员陈玉芸告诉记者,每逢“赴圩”日,武平站的旅客就格外多,早上来,下午走,手上拎的满是各种各样的客家特产。
对于客家人而言,“圩市”里飘着浓浓的“乡愁”,“赴圩”更像是交流情感的节日。时代在变,唯独那客家的“圩市”一直保持着热闹。(记者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