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2月16日电 题:海南:喜庆年鱼“翻腾”春节消费市场
新华社记者罗江、黎多江
新春佳节,鱼是饭桌上颇受欢迎的一道佳肴,寓意“年年有余”。在海南岛内以及全国一线城市的一些餐馆里,通体呈喜庆红色、肉质嫩滑的东星斑成为宴席头牌菜。随着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养殖规模稳步扩大,东星斑加快“游向”千家万户。
春节前至今,万宁林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每天有5000斤到10000斤东星斑出塘,供应海南岛内以及全国各一线城市市场。记者在该公司工厂化养殖车间看到,这里配备了循环水处理和养殖系统,可实现自动补水、自动排污、自动恒温。
万宁林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为东星斑投食。新华社记者黎多江 摄
“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溶氧度等可以精准监测和调控,为鱼群创造舒适的生存环境。”该公司总经理吴山说,公司东星斑存栏量20万尾,出塘价约130元每斤,常年供不应求,春节期间需求更加旺盛。
就在10多年前,东星斑还只能靠捕捞获得。如今,东星斑不仅实现规模化养殖,还纷纷“搬进”房子里。在万宁市盐墩村,海南万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里,屋顶设置的蓝光、红光最大程度模拟海底光照环境,只为将东星斑养出玫瑰般的红色。给东星斑喂食的生物饵料富含虾青素,帮助鱼群拥有良好的体质。
海南万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的东星斑。新华社记者黎多江 摄
“工厂化养殖是大势所趋。”该公司负责人、万宁市海洋渔业协会会长叶慧强说,工厂化养殖环境精准可控,东星斑亩产值能提升8到10倍,生产方式更加生态、绿色、可持续。
2023年,海南东星斑产量超过1.5万吨,5年间翻了一番。海南养殖总产量约占全国95%以上,年产值约25亿元到30亿元。除供应岛内市场,主要销往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北京6个省市。养殖产量稳步提升、市场版图逐步扩张,科技创新正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养好东星斑,让‘这条鱼’加快‘游向’消费端,关键在于育出好种苗。”海南省石斑鱼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傅晓介绍说,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突破并不断完善东星斑人工繁育技术,并加强生物饵料、养殖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2023年,海南东星斑种鱼保有量在全国占比95%以上,鱼卵年产量全国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南繁“早春”鱼苗年产量全国市场占有率100%。春节期间是东星斑鱼苗孵化的关键时期,万宁林兰水产养殖公司依然忙碌不停,该公司正在打造东星斑苗种繁育基地,建成后每年可繁育优质东星斑种苗3000万尾,年产值可达3.5亿元。
该公司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团队合作,8名科研人员常驻基地开展研究。围绕石斑鱼产业中病害频发、缺乏抗病良种的问题,双方合作开展东星斑抗病高产良种选育。
在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展示了采用超低温液氮技术冷冻保存的东星斑受精卵,保存期限可达10年以上。基地从多地海域收集不同的东星斑亲鱼9000尾,为亲鱼植入个体识别芯片,并开展DNA基因检测,为筛选培育优良品种奠定基础。
在万宁林兰水产养殖公司的实验室,科研人员查看冷冻保存的东星斑受精卵。新华社记者黎多江 摄
广阔市场呼唤产业链变革。春节期间,叶慧强频繁接到订货电话,采购商纷纷为各地高档餐厅采购东星斑。东星斑产量稳步提升,他还希望这条鱼能够开拓“家庭消费场景”。他认为,随着产品形态向预制菜、深加工拓展,东星斑产业将迎来较快增速。“借助活体速冻、锁鲜包装等技术降低储存、运输成本,东星斑将‘游向’更远的客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