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2月21日电(记者尹思源、王宁)“萌龙”装置、年味宫灯、幻影灯光秀……春节假期已过,由天津棉纺三厂老厂房改造而来的棉3创意街区内,年节的喜庆氛围仍在。夜幕降临,游客穿梭其间,感受着天津独具特色的城市韵味。
作为天津市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河东区乘着城市更新的东风,在辖区内8.28公里的海河东岸沿线勾勒出一幅新发展“蓝图”。
新活力日益显现
春节假期还未结束,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现场的工作人员就已陆续到岗。经过近一年的提升改造,这里已经变了模样。由专家会议室改造而成的厂史馆,陈列着零件和设备,讲述着这里七十多年前的历史荣光。曾经的宿舍楼,变身产业公园会客厅。
第一机床总厂曾是中国齿轮机床行业的领航者。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26万平方米的老厂区闲置下来,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设备和文物逐渐尘封。
“保留下来的老厂区,依托工业遗存建筑和公园绿地空间优势,将打造天津首个都市产业公园。通过城市更新,实现产业焕新,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周边百姓提供新的休闲空间。”负责该项目的天津泰达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招商运营部部长路阳说。
河东区住建委四级调研员杨忠介绍,在提升改造过程中,秉持“保留记忆,修旧如故”的理念,尊重厂区原有建筑布局,厂区历史文化价值得以最大限度保留。
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项目的产业会客厅保留着工业风格。新华社记者王宁 摄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处处工业老厂房逐渐走上产业焕新之路。
放眼海河东岸沿线,由天津棉纺三厂老厂房改造而来的棉3创意街区,已成为创业氛围浓厚的新型创意产业综合体;由原第一热电厂改造焕新的金茂汇商业综合体,春节期间客流18.5万人次,已成为新的城市地标。
路阳说,按照规划,未来,一机床老厂区将导入央企区域总部、装备研发及上下游产业、研发成果转化中心,形成以智能科技、工业设计、数字经济及文商旅融合的产业、商业集群。
新业态不断延展
春节前,二次方二手商品流通电商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从2022年6月开园至今,这个天津市首家以二手商品为主题的电商产业园,逐渐成为以二手交易为代表的绿色消费文化新地标。
天津市河东城市更新产业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龙告诉记者,园区一期项目所在地是原河东区建委大院,二期项目同样选址在老旧厂房。
二次方二手商品流通电商产业园内,工作人员在维修二手乐器。新华社发
陈文龙说,在市、区有关部门支持下,园区自主开发的二手商品流通系统,成功解决了二手商品流通的行业痛点,消费者得以更方便、更放心地购买二手商品。
距离二次方产业园7公里外的金贸产业园东南侧,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东院正在紧张施工。这个闲置了六七年的院区经过提升改造,将打造成一个综合性智能电气检测认证基地。
河东区有关地质、电气、核能等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富集,河东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张昭遂介绍,相关部门与驻区央企、“大院大所”合作,打造“地”“电”“核”创新联合体,帮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新成果惠及民生
“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地,各类堆物杂乱无章,一到夏天还散发臭味。现在改造成充电场站,不但卫生问题解决了,在家门口就能给新能源汽车充电,方便极了。”河东区实验充电场站正式运营后,长征楼小区居民刘先生受了益。
天津市嘉华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经理石远介绍,这里是棚户区改造后遗留的零散边角地块,改造前每年的运维成本就有数万元。改造后,不但运维成本大幅减少,每年还能创造数万元的收入,环境也大大改善。
新能源汽车在河东区实验充电场站充电。新华社记者尹思源 摄
河东区把民生改善作为城市更新的落脚点,把基础设施建设、生活配套服务、安全隐患治理等纳入城市更新项目统筹谋划、通盘考虑,让居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2002年建成的逸庭苑小区人员密集,公共设施使用频率高,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破损,外墙部分装饰脱落。2023年,河东区对这个小区整体建筑和环境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前道路坑坑洼洼,现在整修了,大伙儿心里特别高兴。”小区居民陈秀俊说。
“通过盘活各类资源资产,河东区区域生产力布局更加优化,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充沛。我们将以河东城市更新规划为依托,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一个个‘存量’盘活为‘增量’,提升为‘质量’,切实提升项目推进效能,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天津市河东区委书记周波说。
统筹:于卫亚、邵香云、曹晓轩
记者:尹思源、王宁
海报:方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