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正当时|扎根沃土 “新农人”成兴农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3/28 15:46:21
来源:新华社

春耕正当时|扎根沃土 “新农人”成兴农人

字体:

  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季节,意味着美好、青春和希望。近年来,一批爱农村、爱农民、爱家乡的年轻人返乡,扎根沃土,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的上千亩蔗地里,“90后”“新农人”余才库奔忙于田间地头,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正来回穿梭。

  余才库站在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旁。(视频截图)

  余才库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到甘蔗种植这项“甜蜜的事业”。如今,他的种植规模不仅越来越大,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

  余才库说,“2017年创办了我的合作社福库农机专业合作社。我们起初是5个人,到目前是55个人,就是一步一步扩大。我们合作社目前有农机50多台套,服务范围300多户农民,现在不断增加,辐射面积大概是1万多亩。”

  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智慧农业物联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各式各样的新农具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式装备”。余才库也一直在学习新的技术,引进新的设备。

  余才库说,“对我们产业来说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提高了效益,解放了劳动力。我们一直在学习新的技术,引进来提高我们的效率。”

  3月19日,自走式无人植保机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的无人农场进行除草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如今,很多大学生像余才库一样,看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变的机会,毕业后选择走进田间地头,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以前种地靠天气,现在种地靠科技。现如今,网络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目前我种植的1000亩小麦全部用上了5G新技术进行生产管理。”——杜晓义,今年33岁,河北邯郸永年区西河庄乡善寨村人,大学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便回乡创业,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投身于农业生产。

  他告诉记者,他们的“5G智慧农业平台”的前端装置和设备有苗情监测站、气象站,包括虫情测报站等等。农田的实时信息,包括作物信息还有土壤情况,可以通过物联网传回指挥中心,并且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农业信息图。农技人员可以通过实时数据,发出灌溉、施肥,包括浇水、施药等一系列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种指令。

  杜晓义的“5G智慧农业平台”的前端装置和设备有苗情监测站、气象站,包括虫情测报站等等。(视频截图)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赋能农业生产。

  杜晓义说,“像以前,一个人种二三十亩地就已经不少了。现在通过数字化管理,1000亩的麦田管理只需要几个人就够了。成本降低了50%左右。”

  在“新农人”的操控下,远程管理农田,种地尽显“科技范儿”。“作为年轻人,就要和过去种地不一样。用现代技术改变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用自己的真本事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杜晓义说。

  杜晓义通过网络对种植的1000亩小麦进行生产管理。(视频截图)

  在吉林省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正带领社员们对农机具进行全面“体检”。

  韩凤香说,今年的备春耕与往年不一样。“每年我们备春耕,哪个种子好,哪个化肥好,我们直接购进。但是今年我们加入了更多科技的力量,用科技引领。”

  韩凤香在跟工作人员沟通化肥相关事宜。新华社记者 司晓帅 摄

  韩凤香大学毕业后便回村经营合作社。十几年来,她带领村民开展保护性耕作,应用大型农机具开展全程机械化耕作,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目前我们的种子和化肥已经订购完毕,下一步我们就等待我们的这些个农机具“铁牛儿”进入我们的地里边,遍地飞跑,在土壤适宜的时候,播下我们希望的种子,赢得我们硕果累累的一个秋天。”她说。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在广阔的田野孕育着新的希望。

  3月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飞手一天可以完成500多亩地的打药或施肥作业。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记者:陈一帆、覃广华、梁舜、

  司晓帅、赵鸿宇、邹尚伯

  编辑:吴炜玲、董琳娜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