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5月4日电 题:青春,在铜梁龙舞焕新中飞扬
周文冲、谷训、杨芊叶
舞台上,长龙翻滚腾越,一时如飞龙在天,一时如蛟龙入海……“五一”假期,在重庆市铜梁区玄天湖景区,铜梁龙舞每晚吸引千余名游客。
舞龙的是重庆铜梁龙艺术团竞技舞龙队,把龙舞得千姿百态、流畅灵动,不断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这支充满青春力量的队伍有十几名队员,最大的25岁,最小的18岁。
竞技舞龙队在表演。受访者供图
铜梁龙舞是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兴起于明,鼎盛于清;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清光绪年间《铜梁县志·风俗篇》记载了铜梁龙舞的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2006年,铜梁龙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梁龙舞是一直在生长的非遗艺术。”重庆铜梁龙艺术团副团长、铜梁龙舞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蔡明灿说,铜梁龙舞在古时是街头杂耍,只有几个动作,“拿着龙走一走,左右舞两下”。后来,逐步融入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元素,演变为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大蠕龙、火龙等20多个品种,数百个动作;舞龙道具也变得更轻,利于展示技巧。近年来流行的竞技舞龙又将体育比赛和表演相结合,兼具动作难度、力量与美感。
龙舞的一招一式,皆有传承。46岁的蔡明灿,16岁学舞龙,师从铜梁龙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如今师傅已80多岁。“师傅在20世纪50年代跟随老艺人舞彩龙、打锣鼓。他是川剧演员,在舞龙动作基础上,创作了连环套、盘龙等动作。现在我当教练,这些动作还是‘必选’动作。”蔡明灿说。
4月17日,竞技舞龙队在体育馆训练。新华社记者 周文冲 摄
一代传一代,铜梁龙舞后继有人,新锐不断涌现。25岁的李婧是蔡明灿的得意弟子,也是竞技舞龙队唯一的女队员。她自小学舞,4年前从大学舞蹈学专业毕业,回到家乡加入舞龙队,负责舞龙珠。
舞龙珠是舞龙表演的灵魂,舞龙珠的队员在台上“跑第一个”,往往压力也最大,要引领龙头,还要控制节奏。黄廷炎舞过龙珠,蔡明灿也以舞龙珠成名,现在龙珠传给了李婧。
李婧说,舞龙珠最难的是拿着龙头上肩的动作,一只脚先站到当“墩子”的队友腿上,下一步要直接提起来,在队友肩膀上踩稳,对力量和核心稳定性要求较高。以前舞龙珠的几乎都是男队员,她“摔打”大半年才掌握这个高难度动作。
竞技舞龙队在表演。受访者供图
比赛时,李婧单脚站在队友肩头,轻盈得像一只展翅的燕子,惊艳了全场。去年9月,竞技舞龙队在第十五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自选套路等三个项目比赛中夺得金牌。
创新是铜梁龙舞的生命力。蔡明灿说,队伍每年比赛都会在保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意编排,出新出奇,不少新动作就是他和队员们一起“碰撞”出来的。
竞技舞龙8分钟的比赛中要做二三十个难度动作,体力要求高。“年轻人朝气蓬勃,舞龙时生龙活虎,力量更强,速度更快。”蔡明灿说,在铜梁龙舞的传承中,老一辈人作为顾问或教练继续发光发热,年轻人不断顶上来,为铜梁龙舞注入新鲜血液。
铜梁龙舞火龙表演。受访者供图
铜梁龙舞也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铜梁区建立起国家、市、区和镇街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形成上百人的传承人梯队,全区每所中小学校均有舞龙队,为铜梁龙舞储备人才。当地还以“龙文化”为主题发展文旅产业,目前三家旅游景区门票年收入达2000余万元。
“现在,学龙舞的人多,看龙舞表演的人也多。发自民间、来自群众的铜梁龙舞,持续焕发着青春活力。”蔡明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