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记者手记:“雁”聚三河湖-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9 18:07:04
来源:新华网

乡村行 看振兴|记者手记:“雁”聚三河湖

字体:

  新华社济南5月29日电 题:记者手记:“雁”聚三河湖

  新华社记者王阳

  顶着炎炎烈日,54岁的农民刘玉萍熟练地在葡萄园中除草掐秧。对比两年前,她感觉工作轻松许多。

  “我们的葡萄园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根部的滴灌设备就可以施好水溶肥。这样一来,葡萄产量高、甜得多,早上市半个月,每斤多卖三四元。小丁帮了我们大忙。”刘玉萍说。

  她口中的小丁是选调生丁法龙。两年前,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90后”丁法龙作为驻村选调生来到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小王村锻炼。他发现当地葡萄园内的灌溉设施年久堵塞,于是帮着大家改设备、修管道,让葡萄种植节水节肥、省工省时。

  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小王村,丁法龙在葡萄园检查水肥一体化设施。新华社记者 王阳 摄

  “三河湖并不是一个湖,是因地处徒骇河、土马沙河、付家河三河交汇处而得名。”丁法龙站在小王村河边向记者介绍。来到三河湖后走村巡河,面对当地相对落后的农业水利设施,他想利用专业所长做点实事。

  受土地盐碱化制约,当地农业用水仍然靠人工从河中提水,再通过原生态的土渠输水,灌溉效率很低。一到抢抓农时的春浇时节,村民们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经过前期的踏查勘测、定线测量,丁法龙与村干部、村民们一起清旧渠、修新渠。经过争分夺秒挖、抬、砌等一番忙活,宽敞整洁的渠首调蓄水池、暗涵和明渠让灌溉效率大大提升。一位农民说:“浇地不用守着水沟熬夜了。以前一天才能浇完庄稼,现在顶多也就花俩小时。”

  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万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广煜在查看昆虫标本。新华社记者 王阳 摄

  三河湖镇干部刘树锋介绍,三河湖是城郊乡镇,发展定位是市区后花园。青年大量进城务工,留守的劳动力年龄较大。如何吸引青年人才,带动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成为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

  35岁的万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广煜就是受地方招引而来。在他手里,昆虫成了受欢迎的“致富虫”。研发团队选取养殖成本很低的黑水虻作为处理厨余垃圾的“分解器”,设计自动化设备建立昆虫工厂,满足厨余垃圾绿色化处理的需求,受到市场欢迎。

  韩广煜把公司的研发中心设在三河湖镇,并带来了农业、昆虫等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团队。韩广煜说:“我们‘进村落户’后,不断寻找贴近农业实际的产业增长点,从分解类昆虫、环境类昆虫、天地类昆虫、授粉类昆虫中,不断筛选、培育市场需要的品种,助力农业生态化转型、企业受益、农民增收。”

  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大营刘村,李圣超与村干部交流韭菜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阳 摄

  除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青年的新观念也让农民受益。25岁的硕士研究生李圣超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后,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成为他的目标。他组织义诊、公益讲座、癌症早筛等活动,让村民更多关注身体健康问题;为村里引入净水设备,让喝惯了盐碱水的人们用上了净化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80后”“90后”青年正在乡镇各行各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创业者到基层干部,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来到大有作为的农村天地,让人口外流的三河湖重新焕发活力。

  青年人才视野宽、观念新、能力强,就像高飞的大雁汇聚于此。滨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一鸣说,不论是“飞鸽牌”还是“永久牌”,地方党委政府都主动作为,选“头雁”、培“强雁”、引“归雁”,以人才“雁阵效应”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