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田间地头听“科技新声”——江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观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1 02:05:59
来源:新华社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田间地头听“科技新声”——江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观察

字体:

  蔬菜离土上墙“喝”营养液,墙壁上种出无土栽培有机蔬菜;南瓜根嫁接西瓜苗,种出抗病高产西瓜;智能管控系统代替人工“照顾”农作物,从没种过地的农业“小白”也能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实现“慧”种地……

  “以前靠经验种植,现在更多依靠数字化、智能化种植,甚至借助AI与农作物‘对话’。”行走江苏南北、运河两岸,记者听到来自田间地头的脉动“新”声。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的智慧温室,顺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苏国东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十余种番茄在人工智能调控的适宜温度下长势正好。苏国东介绍,智慧温室有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根据季节、番茄的生长周期实施水肥智能调控,让番茄更好生长,种出“儿时的味道”。智慧温室里高品质小番茄年亩产达到两万多斤,大番茄产量更高,即使以10元一斤的地头批发价计算,一亩地一年也有20多万元的产值。

  “气温升高,AI派上了大用场。番茄果实和藤蔓间安装有空气传感器、土壤传感器、水质传感器,温室四周有摄像头,室外还有小型气象站等感知终端。环境传感器捕捉到温室内温度过高,智能管控系统及时启动水肥机、滴灌等装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任妮说,得益于科学种植,“AI番茄”零售价一斤20多元,有的售价30元每斤。“在我们的电商社群里,提货名额一放出来就被抢光。”

  江苏省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任妮(左一)与团队成员在分析巡检机器人数据采集情况。(受访者供图)

  AI种植背后蕴含的“黑科技”,让农业从传统的“看天吃饭”转向标准化生产。“智慧温室、植物工厂是目前发展AI种植的优先方向,已经应用到番茄、草莓、叶菜、黄瓜种植,未来技术更迭、打通堵点后有望加快迈向大田种植。”任妮告诉记者,智慧温室背后是数十名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技术人员,温室内如果发现问题,24小时有值班人员远程解决或安排专人现场排查。“常规种植方法下,一个人管理一亩地都忙得停不下来,现在一个人可以轻松管理四亩地。”

  手机“巡田”、AI管理,浇水不湿手、种菜不下田……近年来,江苏多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江苏省农科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使用研发的采摘机器人开展采摘作业实验。(受访者供图)

  科技为传统农业装上“数字大脑”。走进江苏射阳大米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自动包装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行,实现大米自动装袋、自动包装、自动码垛。江苏射阳大米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成品米经过装袋、封箱、仓储,整个环节只经过两到三人之手,总用时不到一分钟。

  粮食“住”进变频空调房,小麦堆里充入氮气防虫,平整的粮堆下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智能测温设备……正值夏收时节,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的南京粮食集团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探索借助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推进科学储粮、节粮减损。公司副总经理刘玲玲说,粮堆下智能测温设备精准采集实时温度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自动回传至智慧粮库系统,管理人员可以用手机或平板设备远程开启空调、通风系统等。过去,粮仓实施人工测温耗时费力,如今自动巡检系统全天在线,极大提高了测温、处置效率。

  “江苏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新技术应用功不可没。”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说,农业生产数字化、装备设施智能化、农业服务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江苏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园区、数字农场(牧场、渔场)、智慧农业基地,让科技力量贯穿耕种收各环节、产加销各领域、上下游各层面。(记者赵久龙)

【纠错】 【责任编辑:钱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