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又美又飒”——河南“00后”女机手踏麦浪一路向北-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2 16:46:14
来源:新华社

新华全媒+丨“又美又飒”——河南“00后”女机手踏麦浪一路向北

字体:

  新华社郑州6月2日电(记者马意翀)“中原粮仓”已麦收过半。河南小麦产量占据全国四分之一,今年河南小麦种植面积达8500万亩以上。为了保障麦收顺利进行,河南约20万台联合收割机在广阔的麦田中往返穿梭。这些驾驶联合收割机的农机手们披星戴月,日夜兼程,踏着麦浪一路向北,追逐丰收……

  5月29日,在麦田中,一位“00后”女驾驶员在收割机驾驶舱中左手把着方向盘,右手操纵挡杆,脚下踩着踏板,正熟练地操纵联合收割机,争分夺秒为农户抢收小麦。她名叫杜梦园,此时她正在黄淮海平原的金色麦浪中驰骋,随着机械轰鸣奏响小麦“丰收曲”。她的父亲杜永江在麦田外手拿对讲机,时不时通过无线电在联合收割机前进方向与速度上给她指引协助。

  5月29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马楼乡关庙杜村,杜梦园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父女俩来自河南鲁山县马楼乡关庙杜村。在杜梦园与父亲农机驾驶轮换间隙,记者在她所驾驶的绿色“铁牛”旁边采访了这位00后“女汉子”。她头戴遮阳帽、穿着朴素、皮肤黝黑、说话干活都十分麻利。她出生于2001年,2023年毕业于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专业是网络营销。

  “最近都是清晨五点左右起来,之后联系对接农户。昨晚收完麦都晚上11点多了。”谈及今年麦收情况,杜梦园告诉记者,今年麦收期间天气很好,小麦收成和质量不错,一亩地普遍能打一千多斤小麦。从外地来的收割机也很多,收一亩地小麦收费60元,最近只要她和父亲不分昼夜地干,一天能挣三四千元。

  杜梦园家中兄弟姐妹四人,自己排名老大,弟弟妹妹们还在上学。家里共有两台收割机,从小她便跟着父亲坐在联合收割机里“走南闯北”,耳濡目染之下对于收割机性能与操作都非常熟悉。她专科毕业以后一直在麦收期间给有着20年驾驶经验的父亲帮忙,今年4月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由鲁山县农业机械技术中心颁发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成为了一名持证“女机手”。

  5月29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马楼乡关庙杜村,杜梦园(右)与父亲在忙碌间隙吃午饭。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驾驶联合收割机很有意思,麦收中要与各种人交流沟通,很锻炼人。”杜梦园说,在近两年的麦收中她发现从事联合收割机驾驶的“00”后很少,女性驾驶员更少,周围驾驶员都是“叔叔辈儿”。

  几天下来太阳的暴晒与高温出汗让脸上和手上的皮肤变得黝黑。“忙完农活儿,我会把一些农机作业视频放到自媒体上面,网友们都叫我‘麦灰’女孩儿、‘小黑妮儿’。我觉得挺好玩,也很认可。”杜梦园笑着说。

  “要控制好收割机前进速度,减少粮食损耗。小块土地收割起来比较难,还要注意一些地里面有机井桩子等障碍物,以及避让老人……即便车上安装有摄像头,也要注意视觉盲区,倒车时候可操心了。我也会拆装农机,遇到机器小毛病自己动手就可以解决。”谈到麦收期间驾驶与维修技巧,杜梦园娓娓道来。

  待到中午,气温已经超过36摄氏度。杜梦园的爷爷给他们骑车送来了馒头稀饭等饭菜,杜梦园和父亲杜永江随便找了一棵小树下蹲在地上就吃了起来。他们在鲁山县麦收一直忙碌到5月30日晚上。匆匆赶回家,抓紧时间维修收割机破损部件,收拾衣物后,30日当天晚上收割机通过卡车连夜运送到开封市祥符区曲兴镇进行跨区作业。

  5月30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马楼乡关庙杜村,杜梦园在检修收割机,准备跨区作业。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一夜几乎没有休息,我和另一位同乡轮流驾驶皮卡。一路上下高速都十分顺畅,加油也方便。抵达祥符区曲兴镇已经是5月31日早上四点,我们立马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机收作业。当地村民也很友善,上午给我们送来了可口的大西瓜,吃着甘甜解渴。”杜梦园笑着说。

  “做自己喜欢的事很有动力。父母也很支持我。”她告诉记者,自己和父亲的跨区小麦机收作业将一路向北持续到六月中旬。作为“新农人”,除了驾驶联合收割机,在农忙过后她还在鲁山县的乡村电商直播间进行直播带货,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酥梨、香菇、蜂蜜、蒲公英茶等,最多时一天能销售300多单。

  采访中,河南鲁山县农业农村部门以及所在马楼乡的领导、群众对杜梦园非常认可。他们表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小杜一样将目光转向农村,将志向投入农村,将青春扎根于农村。带着新的理念、技术和热情,投身到乡村的农业生产和创新发展中,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