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树到护鸟——山东茌平国有广平林场走访见闻-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4 16:14:12
来源:新华网

从种树到护鸟——山东茌平国有广平林场走访见闻

字体:

  新华社济南6月4日电 题:从种树到护鸟——山东茌平国有广平林场走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夏天好似来得慢一些,三四层楼高的树木连片,浓浓绿意间鸟鸣婉转。“林场有数不清的鸟窝,平时鸟儿从水塘叼小鱼回窝,偶尔没叼住,鱼掉下来,我们开玩笑称‘树上会掉鱼’。”今年61岁的林场场长王吉贵说。

  从林场观鸟台上俯瞰,鸟儿嬉戏林间。新华社记者 张力元 摄

  广平林场是聊城市第一个国有林场,总面积2130亩,其中林地面积1800亩。这片位于鲁西黄河冲积平原上的“城市绿肺”,也曾黄沙障目。

  据林场五桐抱井处石碑记载,90多年前,土壤贫瘠、沙化严重,为改变“风一刮就吃沙”的状况,当地群众自发插荆条、种芦苇、播树苗,历经数年开辟林地。王吉贵说:“各级党组织带领附近村民种植树木,营造防风林带,环境越来越好。”

  白蜡树、杨树、柳树、法桐……林场现有200多个树种,它们带来生机,也带来生活的希望。林场生产科科长高岳印说:“附近不少群众来林场问我们种植、管理的门道,回家种起了梨、苹果等经济林,实现脱贫。”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片绿色,2014年,广平林场收回对外承包的1200亩土地及地上树木,修缮场区道路12公里,新打机井8眼,进一步完善林场种植结构,新植树木10万余株,并采用机器、人工防控相结合的方式科学防控病虫害。林场还通过挖沟抬田的方式,改良了260亩低洼盐碱地,栽植适宜树木。

  林场一角。新华社记者 张力元 摄

  “从种树到研究树种,科研和社会价值不断提高。”高岳印说。2016年,林场与山东省林科院开展合作,共同建立了10亩40个品种的接骨木示范园、20亩84个品种的白蜡示范园,参与选育的“华蜡1号”和“鲁绒1号”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品种审定、选育的“绒红2号”“金箭”“济泺”通过山东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良种审定。

  枝繁叶茂的林场迎来了“长住客”。爬上林场东园子6层楼高的观鸟台,停歇树梢的鸟儿如花朵般点缀“绿海”。

  据统计,每年来此繁衍栖息的鸟类约160种,总数量超万只,其中包括“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等。林场工作人员宋菲说:“林场加强巡查,最大程度保护鸟类在宁静的环境中栖息,并对发现的受伤野生动物进行救治。以防鸟儿‘吃不饱’,我们还在附近投放了10万尾鱼。”

  2019年,包括广平林场在内的茌平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林场在重点区域设置科普宣传牌100余块,并成立“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湿地科普宣教中心。鸟类观测者、科研工作者、摄影爱好者、学生慕名而来,来休闲娱乐的居民也多了。

  居民在林场休闲娱乐。新华社记者 张力元 摄

  每天下午,86岁的广平镇韩孝仁村村民刘桂珍都和姐妹到林场一角小聚。坐在马扎上,左右手各拿一根擀面杖,敲敲碰碰打着节奏唱快板。“吹吹风,看看景,想唱啥就唱啥。”她笑着说。

  算好生态账,更算好绿色“发展账”。近年来,当地在修建城市道路时,为保护湿地生态完整性,将原计划贯穿林场的道路整体南移60米;以工业出名的茌平区相继关停10余台小型火电机组,“拔掉”约百根烟囱,建立区镇村三级河长、湖长制体系,实施水质提升工程,联通林场的河道实现“有水有鱼”。

  “有人说林场是一堂‘无声的课’,唤醒、告诉更多的人要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王吉贵说。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