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新牧马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5 15:29:33
来源:新华网

70年后,新牧马人

字体: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树文、刘扬涛、季嘉东)当橘红色的太阳刚刚离开地平线,耿胜驾驶着一辆银色皮卡在柏树的掩映下开进了绿意盎然的玉龙马园,这里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从天空俯瞰,草地如绸缎一般铺开,黑色、白色、棕色的骏马神态各异,自由自在地在这幅绸缎上游走奔跑,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很难想象,70年前,这里还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黄沙漫天,饥馑遍地。而今,杂花生树,芳草鲜美,俨然一幅塞外江南的美景。

  这座占地4700亩的马园坐落在山西省右玉县,400多匹纯血马身价不菲,少则数十万,多则上千万。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纯血马繁育的重要基地。随着5月开锣赛启动,数千名远道而来的客人见证着这些天生的速度精灵们一决胜负。

  右玉县位于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风口地带,清雍正年间的《朔平府志》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林木绿化率不到0.3%,“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是右玉人过去生活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历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奋战70余年,硬生生让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57%,成为名副其实的“塞上绿洲”。

  上图为:治理前,山西省右玉县随处可见的荒凉沙地(资料照片);下图为:2021年7月13日拍摄的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的景色(新华社发 徐吉摄)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右玉一直与马有着不解之缘。西临贺兰山,北倚古长城,右玉境内的杀虎口自古就是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清代以后更成为著名的边贸重镇,养马的传统与文化历史悠久。但随着风沙的侵袭,这一切成为了历史。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当地环境逐步改善,距右玉县城十多公里的十里铺村实行包产到户,耿胜家分到了一匹马。耿胜说,那时候的马只能当作家畜,和人一起劳累求生,不像现在的纯血马,吃着最好的草料,享受最细心的照顾。

  从战马到家畜,再到赛马,是这片土地上的千年之变。

  5月11日下午,三声锣响,2024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暨中国马主联盟系列常规赛第一场正式开始。1600米长的跑道上骏马奔腾、骅骝长嘶,8000多席位的看台上座无虚席、人声鼎沸。

  56岁的耿胜站在赛道边,用手机录下马匹冲线的画面和家人分享,那很像妻子创作的十字绣。尽管对这些场面司空见惯,但耿胜每次都很欣喜,因为他明白如今的一切来之不易。

  “上路一队男,相送一堆女,哭哭啼啼难分离”——走西口,走的就是杀虎口。“因为难以维持生计,爷爷和父亲都是早早去外面闯荡。”耿胜说,“小时候白天在学校上课,有时刮来一阵大风,屋子立马暗下来,我们不得不点起油灯继续读书。”

  时至今日,几乎每一个右玉人都会植树,这已经成为他们刻入骨髓的基因。5月的玉龙马园新绿换旧黄、浅草没马蹄,耿胜走在马房间的小路上触景生情,演示起了当年植树的动作。“把新发的杨树枝截下来剪成插条,一根根插进土里。第一年能活不到一半,第二年继续种。过去养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70多年来,右玉的县委书记换了21任,每一位最在意、着力最多的事都是种树。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在苍头河边种下的那棵杨树已是根深叶茂,苍头河如今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在右卫古城,废弃的城关粮店被改造为“艺术粮仓”,变成了十几家美术院校的写生基地;当年寸草不生的黄沙洼已成人工氧吧,特意保留的一小块沙土地成了回忆“三战黄沙洼”的纪念品……

  换了绿装的右玉,在2018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开始在赛马产业上发力。当地有了马工、兽医、钉蹄师、接待员、后勤员工等就业岗位,畜牧业和旅游业也得到滋养。当地政府的长远目标是形成一套完整的马术产业链,让全县受益,就如同70年来一直发力植树一样。

  右玉县农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牧草种植企业,每年向玉龙马园提供苜蓿草料2000多吨,销售额近500万元。公司负责人郝凡说:“过去我们的草料主要销往外地的奶牛养殖场,而现在近半的苜蓿草在本地就能完成销售。”

  胡钢的饭店“永香阁”距离玉龙国际赛马场只有4公里,2017年赛事创办以前,周围只有这一家饭店,如今附近大大小小的餐馆、酒店开了几十家,俨然成了美食一条街。每年赛事期间也是饭店生意最火的时候,尤其是周末的比赛日,能容纳近200人的餐厅几乎天天满员,胡钢和很多教练、骑师都成了熟人。

  来自内蒙古的练马师斯日古楞就是其中一位,他目前管理着玉龙马业旗下两个马房的十几名骑师和几十匹赛马。每年春夏两季,全国各地的十多家马房、一两百名从业人员和几百匹赛马会齐聚于此。“许多人一年在右玉的时间比在家还长,这么多年下来,这里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斯日古楞说。

  当年走西口,今日雁归巢。除了本地的中老年人,玉龙马园里还有一些年轻的面孔,大多来自山西省内高校。2018年,玉龙马业与太原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成立太原理工大学玉龙国际赛马学院。同时,玉龙马业还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设立研学项目,每年接收几十名马产业相关专业学生来此学习、实践。

  耿胜的儿子今年6月即将参加高考,家里还收藏着孩子小时候骑马的照片。提到未来规划,耿胜笑着说:“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开设了赛马相关专业,我觉得将来让他干这行也不错。”

  如果说这70年来的战天斗地,是“站起来”的一次实践,那赛马产业的发展,则是努力“富起来”“强起来”的一个侧影。尽管这个过程将会很漫长,也会遭遇很多困难,但和荒漠搏斗了70年的右玉人,充满顽强与韧劲,无所畏惧。他们的信念,就是话剧《右玉》里的那句女声吟唱——

  “一年一场大风刮,刮开了漫山遍野万朵花。塞上边关今犹在,古往今来是谁改变了咱!”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