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焕“新生” 旧房变“网红”——超大城市更新里的现代化治理智慧-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07 19:38:51
来源:新华网

老街焕“新生” 旧房变“网红”——超大城市更新里的现代化治理智慧

字体:

  新华社重庆6月7日电 题:老街焕“新生” 旧房变“网红”——超大城市更新里的现代化治理智慧

  新华社记者张琴、李晓婷

  从嘉陵江南滨拾级而上,一条隐匿在崖壁中的“空中街市”逐渐显现。沿街火锅店和咖啡馆内,三五好友围坐谈笑,老小区的红砖老建筑中,一场沉浸式戏剧即将上演……

  一侧是浩浩江水,一侧是人间烟火。近年来,山城巷、戴家巷、妙街等一批旧城中心的老街巷,成为海内外游客热衷的“网红打卡点”,它们的新生是重庆渝中区以城市更新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戴家巷中,游客正在游览。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重庆素有“山城”之称,独特的城市地貌为这座超大城市治理带来诸多难点。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是重庆唯一城镇化率100%的行政区,也是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

  “街巷纵横、空间逼仄、基础设施破旧,以前的戴家巷崖壁上堆满垃圾,老居民们纷纷搬离。”重庆市渝中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城市更新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考验基层治理智慧。“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不能孤立为之。”重庆长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市场运营部负责人陈林说,戴家巷在解决老城区城市功能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后,更注重完善公共服务、盘活闲置资源、融入历史人文。

  在戴家巷,以前专供居民热水的“老虎灶”成了打卡点,年久失修的无人房屋重新打造为集餐饮、文创为一体的商业聚合体,老旧社区改造提升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惠及常住居民近千户。“如今,老居民们将沿街底商出租,每月通过租金获得收益。”陈林说。

  社区干净了、设施完善了、旧房换新了,生活越来越惬意,但如何让更多老居民主动参与到更新治理的过程中,让城市更新这件大事办到更多居民心坎上?

  在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内,一场居民议事会在金马寺小学校旧址的院坝前举行。

  “怎么让游客在山城巷更有体验感”“能否在栈道上修建免费休息设施”“能否打通周边的马蹄街”……一圈座椅上,渝中区人大代表、山城巷运营公司负责人、商户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等展开讨论。

  在山城巷的城市更新和运营过程中,这样的民主讨论不止一次。

  山城巷老居民周英碧在家门口售卖特色小吃。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城市更新最终是要惠及居民。”山城巷运营公司负责人杨杰说,山城巷采用微更新、微改造手法,保留了部分原住民和街区生活味,变身为充满活力和城市记忆的文旅街区。

  “我从小生长在这里,已经快70年,对这里充满感情,以前这里是棚户区,现在是打卡区,山城巷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山城巷居民周英碧说,自己退休后在家门口售卖冰粉、重庆小面等小吃,最喜欢和游客“摆摆龙门阵”。

  更新改造之后如何实现长久运营、系统治理,让市民持续受益?

  繁华的解放碑商圈内,宁静肃穆的千年古刹旁,一条城市后街——妙街在去年开业。“妙街原是罗汉寺旁一条无人问津的狭窄通道,如今通过引入精品小店、文创珠宝、咖啡轻餐、特色餐酒吧等融合业态,成为重庆后街一张新名片。”重庆简之商业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张苏说。

  妙街的多元业态吸引着年轻人。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妙街主打融入传统禅意文化、祈福文化。在一家家精致小店里,处处可见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设计的结合:主打“小面+咖啡”新奇搭配的面馆,专注本土化洗护品牌和新中式珠宝设计的店铺……

  “妙街闹中取静,很符合我们的品牌内涵。店内推出具有重庆特色的产品——花椒香薰,深受游客喜爱。”巴颜喀拉主理人李木子是老重庆人,曾在广州打拼多年,如今她回到家乡,在妙街开启二次创业。

  在传统文化与多元业态的融合中,改造后的背街小巷挖掘出更多发展新动能。据了解,山城巷等更新项目还成立“巷委会”,形成共建共融共生的模式,用人之聚合、思维碰撞,促进项目持续性运营。

【纠错】 【责任编辑: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