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一方地,两代人——种粮“父子兵”逐梦粮田上-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4 23:36:29
来源:新华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一方地,两代人——种粮“父子兵”逐梦粮田上

字体:

  新华社武汉6月14日电 题:一方地,两代人——种粮“父子兵”逐梦粮田上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熊翔鹤、宋立崑

  芒种时节,湖北省枣阳市王城镇董楼村田垄间,自动插秧机来回穿梭,一排排秧苗立在水田中微微摇曳。79岁的刘文豹照例来到农田查看秧苗长势,儿子刘斌、刘杰两兄弟正操作机器,抓紧移栽今年最后一批晚稻。

  6月5日,在湖北省枣阳市王城镇董楼村,刘文豹(左一)与两个儿子在田间交流。新华社记者杜子璇 摄

  “过去二三十人的工作量,现在两个人就能搞定。”刘斌说,即使是最忙碌的夏收夏播,流转的2000亩土地上依然忙中有序。

  烈日下,父子三人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让记者感受到种粮的辛苦。而他们脸上不时扬起的笑容,又让记者理解了对种粮的热爱和执着可抵岁月漫长。

  刘文豹曾是有名的“粮王”。时间回溯到40多年前,刘文豹还在襄北国营农场当农机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开,农村里的新气息让刘文豹放弃了“铁饭碗”。

  “1982年我从农场离职,自筹资金买了4台‘东方红’拖拉机,为周边农民代耕代收,挣到第一桶金。”刘文豹回忆,1984年时,他便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承包了1070亩荒地,开始搞规模化经营。

  种粮,是刘文豹最朴素的执念。以古驿镇为起点,此后40年时间里,从汉江上的襄阳鱼梁洲,到黄河边的宁夏银川和石嘴山,再到鄂北岗地上的湖北枣阳,刘文豹父子累计开荒改良土地2万多亩,生产7800多万斤粮食。

  这是6月5日拍摄的刘文豹父子农场仓库堆放的小麦。新华社记者杜子璇 摄

  种粮路上并不顺利,每一次辗转背后都有些许无奈和挫败,但刘文豹始终没有远离这个行当。他曾在襄阳城里买了房,尝试着享享福,可在家里待了几个月,总感觉浑身不舒服。

  “他就是离不开田。”家人都知道刘文豹的“病根”。2001年,刘文豹再一次出发,历时两个月行程3万多公里,到陕西、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寻找合适的土地,最终在宁夏银川的黄河边,承包了黄河滩涂6000亩。

  奔波中,种粮的接力棒完成了交接。1984年出生的刘杰,自初中毕业就跟着父母走南闯北。1980年出生的刘斌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来到宁夏,与父亲和弟弟一起平整土地、开沟挖渠、修建泵站、改良土壤……戈壁滩上留下父子三人20年的时光和汗水,也留下了数千万斤粮食。

  2021年,刘文豹全家回到湖北,在枣阳承包2000亩地,成立家庭农场。如今,刘文豹“退居二线”,农场交由兄弟俩打理。俩人分工明确,哥哥刘斌负责农田规划和农业技术,弟弟刘杰负责农机操作和维修。

  这是位于湖北省枣阳市王城镇董楼村的刘文豹父子的家庭农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杜子璇 摄

  “老把式”搭档“新农人”,农场的生产经营水平也提升了。刘斌说,这几年农场新添置了7台拖拉机、2台大型收割机和新型自动插秧机。“现在种粮条件在变好,科技水平在提高,比如打药用无人机,一天就能作业600多亩。2023年收了近300万斤粮食,挣了30多万元,基本又投到了今年的生产中。”

  从传统农业到机械化生产再向智慧农业转型,从取消农业税到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两代人跨越40年,在刘斌看来,多种粮,靠的是不变的初心;种好粮,靠的是国家好政策和不断进步的科技。

  “国家重视,我们种粮的底气也越来越足。”父子三人走在田埂上,身边嫩绿的秧苗整齐有序,展露勃勃生机。

 

【纠错】 【责任编辑:张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