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化努力打造“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体系-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8/07 09:50:0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浙江开化努力打造“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体系

字体:

  钱江源头,“就业活水”如何长流

  浙江开化努力打造“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体系

  “想在村里招个服务员都难,厨艺好的都开农家乐了。”

  “去年村里最后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回来了。”

  ……

  位于钱塘江源头的浙江开化县,近一半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是典型劳务输出大县。“外出才有事做”曾是开化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现在,这种观念正在慢慢发生改变。近年来,开化县锚定“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目标,靠发展促进就业,让越来越多人返乡后“有事可干”。

  事从产业上来,收入从市场中来。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开化,如何突破发展限制,实现“就业活水”长流?

  “种种砍砍”变“走走看看”之后,村里却招不到服务员

  当初龙门村要搞旅游,汪配富打心底不看好。

  “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会有人来?”那是2011年,汪配富是村委会委员,心直口快,当面给老支书的提议泼冷水。

  “你看就是了!”老支书和汪配富打赌,“旅游搞成了,你请我吃饭。”

  龙门村地处钱江源国家公园最北端,当时是出了名的苦地方。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年人靠上山砍木头卖钱,再加上茶叶、笋干带来的零星收入过活。进城的村民,也不好意思提自己来自龙门,经常谎称家在隔壁乡镇。

  对发展旅游的提议,其他村干部默不作声。老支书只好让村主任余广群带头开农家乐。余广群也为难,“家里盖新房,还欠着23万元。”

  “你是村主任,又有新房,有开农家乐的条件,带个头。”

  余广群咬牙第一个“吃螃蟹”。开张第一个月,门可罗雀。老书记又倡议,村干部家里来亲戚要请吃饭,都去余广群的农家乐。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挖掘客源,村干部组团“闯荡”长三角,敲开一家家旅行社的大门,签下合作协议。一辆辆旅游大巴进村,余广群的生意被带火了。村民们争相效仿,翻建新屋,整个龙门村两年内一口气开了57家农家乐,在县城都出了名。

  消息传到台州,在五星级酒店当主厨的余昌山难以置信。“我们那个穷乡僻壤还能搞旅游?”2000年,17岁的余昌山外出学厨,从打荷干到主厨,每月工资一万多元,管着100多号厨师。2016年,村干部动员他回村办农家乐。父母却劝他:“在外每月稳拿一万多块钱,没必要回来。”

  “自从干了厨师,我没在家过过年,再加上父母年纪大,老婆一个人在家带娃……”余昌山辞了工作,回村办起了农家乐。毕竟当过主厨,他的农家乐2016年下半年营业额就超过了30万元,去年更是突破百万元。每年他光是从其他村民那买菜,就要花三十多万元。

  这几年,在好山好水的基础上,村里还增加漂流、玻璃栈道等新项目,人气越来越旺。最多时,这个常住认可只有300多人的小山村,一天接待了23辆旅游大巴,上千游客进村,把4公里长、4.5米宽的进村公路堵得水泄不通。村里老人说,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人。

  已经成为村支书的汪配富估计,目前至少八成村民已经吃上了旅游饭,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4115元增长到如今的3.5万元。

  汪配富也“开窍”了:穷山恶水换个角度就是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他也愿赌服输,在余昌山的农家乐里请村干部吃了饭。

  游客越来越多,余昌山有了新烦恼:之前在村里招的两个服务员,辞职自己开了农家乐。想再招,但尽管他开出40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比县城的很多活待遇还好,但村里也没人“看得上”了。

  在华埠镇金星村,村支书徐雨录有着同样的烦恼。村集体的50亩茶园需要招10名工人,每月工资4000元,但就算不限年龄也招不满人。

  徐雨录解释,目前全村开了23家民宿、农家乐,每年能够吸引10多万游客。全村80%的村民从事文旅产业,“自家的生意都顾不过来,谁还愿意来给别人打工”。

  金星村老支书郑初一记得2017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太阳还没露脸,一群上海来旅游的老太太就已经在村里散步了。她们告诉他,“一早起床就是为了不浪费村里的好空气。”那时他才真正懂得“空气能卖钱”。

  “以前村里民房没人租,现在每套每年3万元起步。返乡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已经没有留守儿童了。村民人均年收入也涨到4.6万元。”郑初一总结,金星村是“旅游从无到有、人均年收入从千到万、返乡青年从少到多”。

  作为典型的生态县,开化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发展旅游经济,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努力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0亿元,带动近2万人就业。

  农业打好翻身仗,务工不必背井离乡

  谁也没想到,华埠镇溪东村的桑蚕业能“起死回生”。

  上世纪70年代,溪东村就开始种桑养蚕,不少人盖房都是靠蚕宝宝吐的丝卖的钱。谁料2016年,蚕茧跌破每斤15元的成本价,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晴采桑,雨采桑,田头陌上家家忙”的场景不再,溪东村的桑蚕业面临消亡风险。

  2017年,在浙江省妇联大会上,溪东村的村支书许义凤结识了杭州丝绸企业万事利集团的董事长屠红燕。听到她提到丝绸,许义凤鼓起勇气说:“我们村养了40多年蚕,有560亩桑园,能不能带我们村致富……”

  此后,一有机会遇到屠红燕,许义凤就提这件事。第二年,溪东村就试养起了浙江大学和万事利集团选育的新品种黄金茧。后来许义凤才知道,要不是自己一直盯着屠红燕不放,这批蚕就可能放到别的地方去养了。

  黄金茧的丝,无需染色就呈现出金黄色,是制作高端蚕丝被、丝巾的原料。但它对养殖环境很挑剔。试养的结果令人惊喜:每张蚕卵最低产茧85斤,最高110斤,远超预期。

  没多久,溪东村和万事利“联姻”,正式引进黄金茧,万事利以每斤25元的保底价兜底收购。

  听说黄金茧有赚头,不少人开始返乡,昔日荒芜的桑园重现生机。许义凤算了一笔账:一年养三季蚕,每季养200张,一张平均产茧90斤,按今年29块钱一斤的价格,养黄金茧每年能为全村带来150多万元收入。

  溪东村还成立合作社,雇佣村民养蚕。“最少时需10人,最多时得70多人。”许义凤说,很多人家里养不下,就来村里务工。“现在最缺人!我们还从附近四个村招工。”

  近年来,开化针对山区农业集约化度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努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2020年,为了从上海引进浙江万臣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臣包装”),桐村镇干部腾出宿舍,给企业管理人员过渡。

  如今,在桐村密胺产业园,这家给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化妆品企业生产软管包装的公司,4条生产线不停运转。厂长褚军华介绍,目前企业年产值3000多万元,招了90多名工人。“我们还在招人,计划把产线扩至16条,新增200多个岗位。”

  “从上海到桐村,我们原材料能就近供应,再算上较低的厂房租金、劳动力成本,企业经营成本能下降三成。”储军华说的原材料是密胺塑料,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包装、卫浴、办公用品等领域。

  作为万臣包装的原材料供应商,瑞达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值约2.2亿元,是桐村密胺产业的龙头企业。桐村密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无序发展后,面临低小散和安全环保等问题。2019年,桐村镇建设60多亩的密胺产业园,开始推动企业集聚发展。

  “就业靠企业,招引企业要有产业链。”桐村镇党委书记徐祝安说,“‘链式招商’能形成‘聚集效应’,降低企业成本。”

  他介绍,目前密胺产业园已招引10家上下游企业,解决125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3.3万余元。“全镇每五户就有一户人从事密胺相关工作。”

  在开化大健康数字经济产业园芸恩服饰的车间内,150多个裁缝正在埋头赶制衣服。这家以电商起家的企业主营男装,年销售额超4亿元,曾在淘宝男装领域排进前十。去年开始,芸恩服饰陆续把生产、仓储等环节从杭州搬至开化。

  “我们还在8个乡镇设立了加工点,每个点有三四十名工人。随着二期厂区投入使用,我们还要再招200多个裁缝。”芸恩服饰人力部门负责人崔萌说。

  开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程军华介绍,支持和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是开化促就业的重要举措。有机硅产业是开化链条最长、企业数量最多的产业。有机硅素有“工业味精”之称,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建筑、汽车、医疗等领域。开化有机硅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已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2023年开化有机硅上下游产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开化科创中心主任周建表示,目前有机硅产业吸纳就业1000多人。未来,开化将建成新材料新装备产业园,延伸和壮大有机硅产业链,预计可吸纳5000人就业。(记者张典标)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