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2/ 10 10:09:43
来源:解放军报

刀锋更加锐利!解读护卫舰未来发展方向

字体:

    海上“带刀侍卫”驶向何方

    从外媒披露的消息看,近年来,不少国家加快了水面作战力量建设,其中护卫舰的研制与列装,成为他们推进的重点。

    仅以去年各国海军在这方面的发展为例,与新型护卫舰相关的研制与列装称得上是“动作频频”:美国星座级护卫舰开工建造;俄罗斯AK Bars造船公司宣布,将推出新一代版本的11661型护卫舰;英国皇家海军26型护卫舰首舰格拉斯哥号下水;法国海军防御和干预护卫舰首舰罗纳尔克海军上将号下水;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最上级护卫舰三号舰能代号服役、六号舰阿贺野号下水……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各国海军为何还如此青睐护卫舰?其突出特点是什么?今后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请看今日解读。

    俄罗斯11661型护卫舰。

    “花钱少、办事多”,长期以来备受各国海军青睐

    在世界各国海军装备序列中,长期以来,护卫舰一直扮演着“带刀侍卫”的角色。

    相对而言,这些“带刀侍卫”总体上花费不大,但能胜任平时和战时多种海上任务,是典型的“多面手”,如护渔护航、侦察监视、反舰、防空、反潜、巡逻等。

    “花钱少、办事多”,这一特点使它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国海军的青睐。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一些国家根据自身需求,纷纷对护卫舰的一些能力进行强化,使其在某些方面的长处更长,无论是单舰出动还是配属编队,均能发挥更大的作战效能。

    提及护卫舰,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同为海军主要作战装备,各国的驱逐舰也在迅速发展,两者区别是什么?

    回溯二战前后海军舰艇发展史,我们约略可以找到答案。

    二战前的各国海军舰艇,各舰种各司其职,驱逐舰与护卫舰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二战后,随着导弹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舰载设备的通用性、兼容性大幅提升,这使得当时研制的一些新型水面舰艇开始朝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各舰种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交叉重叠,进而导致人们产生“护卫舰和驱逐舰功能越来越相似”的错觉。

    从当前来看,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造价与性能方面,驱逐舰更注重“大”“多”“全”,即吨位大、载弹多、功能全,是海战的中流砥柱。因此,驱逐舰通常造价较高,能在一些海战中独当一面。护卫舰突出的则是“性价比”,即根据本国战略需要,在经济适用的原则下,推出一些吨位、火力有所精简的舰船,既满足日常战备需求,又能在战时融入编队,在一定领域发挥“战力补充器”的作用。

    德国F125型护卫舰。

    用其所长,大、中、小型发展齐头并进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经济性与多功能是护卫舰发展的立足之本。由此带来的适用性,则使它成为海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放眼全球,各国海军护卫舰的发展正呈现出越造越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随着作战需求的牵引,护卫舰需要搭载更多的舰载设备才能胜任本职,如直升机、导弹和电子设备等,而科技的发展与工艺水平的提升,更在提高效能和降低成本两个方面为之助力。由此,导致了包括护卫舰在内的几乎所有舰艇吨位的相对增加。

    二战时期,一艘英国花级护卫舰的标准排水量为900吨左右。如今,一些小型护卫舰的吨位也在2000吨左右。挪威的南森级护卫舰满载排水量达5000余吨,荷兰的七省级护卫舰满载排水量为6000余吨,德国的F125型护卫舰满载排水量约7000吨,甚至超过了不少驱逐舰。

    但这种护卫舰越造越大的趋势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舍小取大”,具体到一个国家,其研制、列装的护卫舰仍然有大有小。原因很显然——“大有大的长处,小有小的优点”。

    大型护卫舰的排水量通常在6000吨以上,如英国的26型护卫舰,标准排水量近7000吨。该舰在建造之初被定义为“全球战斗舰”项目,凸显了英国皇家海军“全球抵达”的战略目标。该舰较大的吨位既能满足长期远航的物资储备需求,又能装载反潜、反舰和中近程防空装备。这使它既可融入航母编队,也能独立应对低烈度威胁。

    中型护卫舰的排水量常在3000吨至6000吨之间。这一级别的护卫舰能遂行多样化海上任务,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因而受到不少国家重视。如日本的最上级护卫舰,标准排水量3900吨,计划建造22艘,用于承担日本周边近海防务任务。

    不少中型护卫舰具有鲜明的“用其所长”特点。例如,挪威南森级护卫舰以反潜见长;英国31型护卫舰和意大利新一代多用途护卫舰采用模块化设计,属于多功能护卫舰;俄罗斯22350型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护卫舰集防空、反舰和对陆攻击功能于一体,被一些媒体称作“全能舰”。

    小型护卫舰的排水量常在500吨至3000吨之间。他们虽然“体格”小,但功能设计更加“集火”,在一些方面的功能不容小觑。俄海军为一些小型护卫舰配备了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多型导弹,拥有对陆纵深目标打击的能力。比如11661型护卫舰,标准排水量1500余吨,却能够携带24枚巡航导弹,可攻击最远600千米处的目标。

    挪威南森级护卫舰。

    科技赋能,里里外外不断发生新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军用舰船建造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护卫舰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武器操作系统和作战指挥平台逐步融为一体,雷达精度、可靠性以及电子对抗能力大幅提升,诸多方面的进步使护卫舰里里外外发生了不少新变化。

    首先,一体化桅杆设计成为新潮流。新一代护卫舰大多采用一体化舰身设计,将雷达、光电、通信、电子战等系统整合在封闭式桅杆系统中,简化上层建筑、节约舰体空间,并有效提升其隐身性能。与一体化桅杆共同“走俏”的还有有源相控阵雷达,它能使新型护卫舰具备更加强大的搜索能力和对多目标的跟踪能力。据悉,法国防御和干预护卫舰装备的“海火500”有源相控阵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达500千米,能同时跟踪数百个水面和空中目标。

    其次,战斗管理系统日趋扁平化。随着网络信息体系成为支撑战争实践的主要手段,面对信息庞杂、复杂多变的未来海战场,运用先进的作战指挥体系有效整合己方力量,充分发挥出体系优势,已成为必然选项。实现指挥系统扁平化、直观化,同样体现在各国研制的护卫舰上。英国的26型护卫舰所采用的战斗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舰艇指挥系统、火控系统的互联互通。法国防御和干预护卫舰上的作战指挥中心,引入了增强现实技术(AR),能够将雷达、光电和声呐探测到的各类目标,有效整合到一套大型圆形环绕式显示设备上,从而实现全景覆盖式作战指挥。

    再次,探索“有人+无人”作战模式逐渐成为护卫舰发展的新实践。无论是在平时还是战时,海军无人装备都可发挥出有人装备无法代替的一些作用。配备无人装备的护卫舰,不仅能够减少舰员编制,缓解一些国家存在的兵员不足等问题,还能实现作战能力的延伸,大幅拓展护卫舰对空中、海面和水下空间的感知与控制能力。今后,随着无人装备在态势感知、电子压制、进攻作战等方面探索的深入,护卫舰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英国26型格拉斯哥号护卫舰。

    法国罗纳尔克海军上将号防御和干预护卫舰。

    水涨船高, “带刀侍卫”刀锋更加锐利

    科技的托举作用同样体现在护卫舰搭载的武器装备上。在这方面,护卫舰的相关变化堪称“全面”。

    舰炮系统火力更加强劲。舰炮,是装备在舰船上用于射击水面、空中和岸上目标的火炮,具有发射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射击准备时间短、作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二战以来,战机和导弹迅速发展,大口径舰炮的作用有所降低,但中小口径舰炮凭借反应快速、发射率高的特点,“地位”不降反升,常与导弹配合,遂行对空防御、对水面舰艇作战、拦截掠海导弹和对岸火力支援等多种任务。较有代表性的舰炮是美国星座级护卫舰计划使用的MK-110型舰炮和北约各国舰艇大量使用的“密集阵”系统。后者是一种能够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有威胁目标的近防系统,能有效打击其他防空系统漏拦的反舰导弹。随着科技发展,护卫舰舰炮在自动化水平、射击精度、目标毁伤效果方面进步明显。未来,不排除电磁炮、激光武器等新概念武器上舰的可能。

    垂发系统走向通用兼容。早期的护卫舰吨位小,能搭载的导弹数量较少,持续作战能力不强。但随着吨位提升,以及垂直发射技术和多弹共架技术的成熟,如今的护卫舰多样化作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当前,垂发系统已成为不少护卫舰的标配。该系统可有效提升反应速度,消除发射盲区,提高作战整体效能。如英国26型护卫舰使用的美制MK41垂直发射系统,可兼容“标准”舰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等多种导弹。法国防御和干预护卫舰使用的“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可兼容“紫菀”-15/30两种舰空导弹,在增强“自保”能力同时,进一步发挥其在编队防空、对海打击行动中的作用。

    反潜系统重点得到发展。作为反潜作战的主力,各国海军大都很重视现代化反潜护卫舰的研发和升级。不少国家的护卫舰除装备了舰艏声呐外,还装备着低频主动拖曳阵列声呐,有的探测距离达上百千米。此外,反潜直升机已成为一些现代护卫舰的标配,利用空中优势,它能大幅提升反潜探测距离和精度。在攻潜方面,凭借所装备的多联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反潜鱼雷发射装置及多管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装置等,护卫舰能够有效对敌方潜艇实施攻击。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727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