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Ratnik-3”未来士兵系统。
法国“FELIN”未来士兵系统。
今年年初,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获得一份价值数千万欧元的合同,由该公司负责对德军士兵系统的指挥控制设备进行现代化升级,同时交付14个排的“未来士兵—扩展系统(IdZ-ES)”。
无独有偶。前不久,法国泰雷兹集团在一次活动中展示了由该集团打造的“未来战士”概念,体现出在研发未来士兵系统方面的不同选择。
有的已经开始服役,有的正在研制中。这种情形,不只存在于德国与法国相关公司对未来士兵系统的研制工作中。在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发情况基本类似。
什么是未来士兵系统?为何会呈现出“边结果边开花”的状况?当前各国研发、使用情况如何?今后将怎样发展?请看本期解读。
面向明日战场,未来士兵系统应运而生
用什么打赢明天的战争?对武器装备研发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士兵是军队战斗力形成的根基,也是战场上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基于此,强化单兵作战能力,就成了各国军队科技研发的一个共同“标的”。
立足现有装备与技术,运用逻辑化和创新性思维,在适度前瞻基础上,确保士兵生存力并寻求更强战斗力,以适应未来战场要求……在这种思路引领下,“未来士兵系统”概念问世,并先后在很多国家“落地开花”。
美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早。1959年,美军基于当时全球“核阴云笼罩”的背景,推出了“未来战士”套装概念。除了有头盔、红外瞄准镜、双目望远镜、尼龙防弹衣、作战靴、跳伞装具、突击步枪、爆破筒等元素外,该套装还包括可穿戴式无线电电台、便携式通信器材以及体现其具有防核生化能力的面罩等。如今回头再看,昔日这个带有一定前瞻性的套装概念,现在很多已经得到普及应用。
20世纪90年代,美军开始面向信息化战场研发新的未来士兵系统——“陆地勇士”系统。该系统的核心理念是用信息化设备包括导航模块、可穿戴式计算机系统等,提高单兵在未来战场上的机动、通信、攻击能力。后来,“陆地勇士”系统被重量更轻、更易操作的“奈特勇士”系统代替。
随后,更多国家加入未来士兵系统的研发、测试行列。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国家先后取得一些成果。
2010年,法国的“FELIN”未来士兵系统首次列装该国驻阿富汗部队。该系统中的单兵电台能接入班、排通信系统,使单兵感知战场环境与相互沟通的能力更强。借助新型数字化瞄准具,其士兵可打击复杂环境中的目标。
德国“未来士兵-扩展系统(IdZ-ES)”在增强单兵态势感知能力的同时,允许士兵与战车、基站联网,以便更快地识别敌我目标并选择最佳打击方案。
俄罗斯的“勇士”未来士兵系统迭代较快。如今,该国未来士兵系统已发展到第四代(“Sotnic”,亦称“Ratnik-3”),除继续强调防护能力外,该系统同样突出了单兵感知、指挥和通信能力,注重人机工效。
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推出各自的未来士兵系统,如英国的“FIST”、瑞士的“IMESS”项目等。
综观各国未来士兵系统的研发, 基本路径有两种:
一种是“提纲挈领”式。先“抓总”给出顶层设计,明确系统组成部件,再按照“蓝图”加以“兑现”。美国、德国、瑞士、新加坡等国的研发基本属于这种方式。其优势在于,各模块之间衔接紧密、便于搭配,整体效能有一定保证。尤其是德国,坚持采用北约标准研制相关模块,客观上为今后实现多国协同奠定了基础。
第二种则是“视情嵌入”式。在这方面,法国泰雷兹集团前不久展示的未来士兵系统比较有代表性。该系统也由平视显示器、夜视仪、导航定位装置等组成,但这些装置的研制初衷是适配更多平台。“无论谁拿上都能用”的特性,能让其更容易地嵌入其他国家还未完成的未来士兵系统中。
尽管基本路径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始终不变——围绕未来士兵系统展开的每一次理念更新和装备拓能,其根本指向都是制胜未来战场。
德国“未来士兵-扩展系统(IdZ-ES)”。
美国“奈特勇士”未来士兵系统。资料图片
一边结果一边开花,一边研制一边拓能
“未来士兵系统”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容一直在发展和变化。比如,早期构想中的便携式通信器材,如今已成为不少国家军队士兵的标配。如今的未来士兵系统对通信器材的关注重点已转向“在强干扰环境中如何确保通信始终畅通”。
今天,是昨天的明天。对未来士兵系统来说,它不可能永远带有“未来”属性,而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变为现实,现身战场。
当前各国已列装或正在测试的未来士兵系统,都是过去立项的。从今天来看,其不约而同都在面向信息化战场而研发,即力图在信息网络加持下,借助更好的态势感知设备、通信器材和联网能力,使该系统所属的子系统和组成部件在更高层次上“集腋成裘”,从而发挥出更大效能。
具体来说,其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子系统与组成部件能力得到拓展。长期以来,未来士兵系统除配套武器弹药外,可挖潜对象主要是一身“行头”。如今,这身“行头”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头盔、战斗防护服、防弹背心、手套、外骨骼、作战靴以及单兵电台、夜视仪、拾音降噪耳机、话筒、微型摄像机、瞄准镜、可穿戴式计算机、电源系统、导航设备等。可以说,未来士兵系统换代升级的过程,也是各子系统与组成部件拓能的过程。以关键感知设备之一的夜视仪为例,从当初的单目夜视仪,发展到双目夜视仪。如今,为进一步拓宽视野,ANVIS-10等四目夜视仪也已问世。一些国家研制的战斗防护服也在“长本事”,不仅能防雨、排湿气、阻燃,还被赋予内部温度调节等功能。靠防护力“起家”的头盔,则成了可携带各种感知、通信设备的数字化平台。
二是可借力的渠道增多。当前已投入使用或正在测试的未来士兵系统,纷纷在向信息网络要单兵生存力和战斗力。
一方面,在信息、通信和数字化技术支撑下,这些系统中的子系统尤其是新部件被联为一体,反应更加快捷。这些系统大都能通过数据共享,来显示使用者本人和队友的实时位置,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与队友间的沟通,从而使行动更加高效。如法国的“FELIN”未来士兵系统,采用的新型瞄准具加装在突击步枪等枪械上,其瞄准状况可“联网”实时显示在头盔显示器上,士兵不用露头就可瞄准目标。
另一方面,这些系统进一步增强了士兵与基层指挥官、上级指挥机构、附近车组或基站甚至是数字化战场的信息交互能力。有的未来士兵系统甚至可以让士兵通过共享获得其他区域的数据资料,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德国“未来士兵-扩展系统(IdZ-ES)”前不久再获订单,原因之一就是该系统实现了使用者与附近战车及基站共享信息。
三是更加便携易用。未来士兵系统的核心是人,这决定了其研发必须考虑使用者是否“称心”“称手”。美军的“陆地勇士”系统之所以被“奈特勇士”系统项目取代,就是因为使用者对前者有怨言,认为其质量与体积过大影响了使用效能。其他一些国家也很重视未来士兵系统的轻量化及使用上的灵活性。
边结果边开花,边研制边拓能,一步步使子系统和组成部件“集腋成裘”,化为实实在在的效能。据称,在“FELIN”未来士兵系统支持下,该系统所配套步枪的射程与精度明显提升,在600米距离的杀伤率可达70%。
今后,随着未来士兵系统深度融入一体化作战网络,单兵借助其他平台进行超视距感知和打击,也可能变为现实。
定位各有不同,“一体化发展”道路曲折
“战士的战场感知能力,比他们手中的武器更具威胁性。”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同此观点,但规划未来士兵系统时,各国侧重点仍有所不同。
原因在于,各国军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所在国科研能力与经济实力、开展研制工作的外部环境均不尽相同,这些不同集中体现为设计理念上的不同。如以色列的未来士兵系统,侧重于打巷战;瑞士基于本国实际,把侧重点放在提高单兵通信能力、射击命中率上,比较注重系统的可维护性与开放性。这种侧重,有时也会增加研发难度。
但对各国而言,最主要的难度并不在此,而在于推进未来士兵系统的“一体化发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整合,让组成未来士兵系统的各子系统及组成部件衔接更加紧密,运行更加顺畅高效。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根本原因是未来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作战环境只会越来越复杂,这会引发以士兵为出发点的系统规划不断调整。
即使方案确定,未来士兵系统构成要素多的特点,也会让研发者不断在各种需求之间“走钢丝”、求平衡。
重量过重导致士兵机动能力不强。当前,未来士兵系统存在的一大问题是重量。由于功能全、模块多,士兵往往从头到脚穿戴设备,一些减重措施赶不上新接入设备所带来的增重。单兵外骨骼提供了解决思路,但其续航力不足。为增加续航力而多带电池,只会使本已不轻的外骨骼变得更重。因此,不少国家致力于外骨骼的轻量化,也有一些国家在项目立项时就明确重量上限,以求从初始设计阶段解决问题。
生命保障系统尚待完善。士兵是该类系统的核心。在日趋复杂激烈的战场背景下,生命保障系统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监测士兵生理上的变化,据此适时对行动进行调整,已成为现实。但如何配置水净化系统、营养输入系统,以实现长时间、高水平作战,显然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智能化信息处理能力不足。今后,更多的未来士兵系统会发展成信息化战场上的一个节点。而且,不少国家已把该系统与无人机、机器人等无人装备的互联列入规划。这势必会增加未来士兵系统的信息处理工作量。当前,有关研发者在对一些新型瞄准具测试时,已经发现存在因信息过多而影响瞄准效果的问题。要使单兵从众多信息中精准获得所需信息,就必须解决未来士兵系统智能化信息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另外,未来士兵系统的研发、培训、使用费用不菲,也是影响其“一体化发展”的因素之一。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今后其“一体化发展”道路仍会比较曲折。(苏健 王钰凯 李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