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总体军事战略越来越聚焦于“大国竞争”,美多个军种战略战术和装备研发都在向此方向靠拢。特别是对于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地面部队而言,如何在太平洋广阔海域凸显在“大国竞争”中的作用,陆基中导似乎成为其选准的突破方向。从今年的态势看,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中远程导弹不断进行测试、有关部队相继成军,以中国为标靶的美军陆基反舰和对地打击能力持续提升。
“暗鹰”高超音速导弹研发受挫
据美国“动力”网站“战区”频道报道,美陆军方面日前取消了原定于9月6日进行的“暗鹰”高超音速导弹试射计划。该试射拟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部队基地实施。今年3月,美陆军也取消了一次类似试射。
据悉,美陆军正与海军合作开发“暗鹰”导弹系统。美海军计划在“朱姆沃尔特”级隐形驱逐舰和“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上配备同样的导弹系统,但被称为“中程常规快速打击”导弹。“暗鹰”/“中程常规快速打击”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具备不规则变轨能力,这让通过探测掌握其飞行轨道十分困难,更不要说试图拦截。此外,由于导弹飞行速度快,对于防御方而言也很难采取被动防御措施。去年,美海军在夏威夷太平洋导弹靶场试射了“中程常规快速打击”导弹。五角大楼测试与评估办公室后来指出,该型导弹“在飞行中出现异常,无法收集计划飞行剖面的部分数据”,但“海军确定了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战区”称,美陆军和海军的三次试射都出现问题,为这一联合研发计划蒙上阴影。美陆军曾希望今年年底前形成“暗鹰”导弹的早期作战能力,现在看可能难以实现。美海军则计划于2025年和2028年分别在“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上试射“中程常规快速打击”导弹。
大力发展陆基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实际上,“暗鹰”导弹系统仅是美陆军大力发展陆基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计划项目的一部分。
目前,美陆军拥有的导弹系统为“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即乌克兰一直要求美国提供的导弹系统),有效射程为300公里,在太平洋方向根本无法发挥作用。2019年美政府退出《中导条约》后,研发并部署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导弹不再受到限制,美陆军遂推出了多个项目,用来提升中远程导弹打击能力,以期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搭配的作战能力。
首先是“精确打击导弹”,射程约500公里。其次是“堤丰”导弹发射系统。该系统用来发射美海军“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导弹。“战斧”巡航导弹最大射程1800公里,“标准-6”最初是美海军作为防空导弹而设计的,但同样具备一定对地攻击能力,射程达460公里。今年上半年,美陆军成功使用“堤丰”导弹发射系统分别试射“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导弹。第三就是“暗鹰”高超音速导弹,预计最大射程达2800公里。
美海军陆战队重视陆基反舰导弹
美海军陆战队也在寻求同样的转型,转型计划集中在“远征舰艇截击系统”(NMESIS)。该系统是一种无人岸舰导弹武器系统,采用无人车+掠海反舰导弹组合模式,用于支持美海军陆战队进行陆对海攻击。今年6月末,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第11陆战团利用NMESIS系统试射了“海军打击导弹”。
按照美海军陆战队计划,将部署14个NMESIS系统连,其中3个连将部署在新建的濒海作战团中,11个连将部署到美本土。预计2025年底完成4个连队部署,形成初始作战能力;2030年完成所有14个连队部署,达到全面作战能力。美海军陆战队方面表示,NMESIS系统将在9月底前配备给部署在夏威夷的海军陆战队第3濒海作战团。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今年早些时候在围绕台海局势的一系列兵棋推演中发现,由于“海军打击导弹”射程仅180公里,对美海军陆战队而言可能发挥的作用有限。美海军陆战队正在推进使用NMESIS发射“战斧”导弹。今年7月,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第11陆战团首个“战斧”导弹连成军。
多因素导致项目并非一帆风顺
综合观察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推进的转型,无论是美陆军新建的“多域联合特遣部队”,还是美海军陆战队的“濒海作战团”,其核心都是建设以陆基中远程导弹为依托的精确打击能力,用于遂行陆上反舰和打击地面目标任务。正如《福布斯》杂志所言,美军当下如此热衷于构建在未来高端冲突中对主要对手的水面行动群(包括航母打击群)进行超远程打击的能力,是因为二战以来美军整体上并不需要担心对手航母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中国海军正在稳步扩大其海上舰队的规模。美地面部队大力发展陆基中导的瞄准对象已经再清晰不过了。
美军陆基中导项目也并非一帆风顺,除技术限制因素外,还有政治因素。将来导弹部署在哪里,将是令美军方非常头痛的问题。除日本外,当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都不愿因此惹火上身。此外,美军内斗问题也不可忽视,毕竟在美海军、空军看来,他们早已实现了地面部队的能力,再拿出资源来重复研发岂非浪费军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