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出席首届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本届大会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主办,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生物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金融与投资工作委员会共同承办。中国商务部原部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原会长陈德铭,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敏,深圳市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邱浩航出席会议。
毕井泉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走上创新发展的轨道。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取得历史性的进步。目前,我国通过仿制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已经有6200个品规,覆盖940多个品种,医疗机构常用药品的质量疗效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
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自觉行动。十年来批准上市新药数量占全球15%左右,本土企业在研新药管线占全球33%,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社会资本大量进入生物医药产业推动创新。2008-2020年我国设立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00多亿元。 2015年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后,激发了社会资本投入新药研发的热情。近八年来,社会资金投入生物医药研发累计超过1.7万亿元,其中2021年超过3000亿元。
在充分肯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隐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社会资金投入有所减少,2022年社会资本融资比上年减少54%,很多创新企业面临资金困境。
他还强调,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发展规律。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历史机遇和研发效率,对于生物医药创新的成功,同样重要。基于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低成功率的风险,应当允许批准上市的创新药在自主定价的基础上取得高回报,这既是弥补新药研发失败项目沉没成本的需要,更是稳定风险投资者市场预期的关键。
同时要努力提高新药研发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药品审评审批的透明度,公开药品审评结论和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公开论证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
要加强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生物医药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创新药品的全球流动,是各国生命科学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也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需要。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研发成本较低,这是很好的发展和合作的基础,应当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的步伐,主动对接国际标准,积极开发国际市场,让创新产品走出国门造福各国人民,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