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2022

06/10

15:2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4版

“仕隐两得”王摩诘

叶嘉莹讲诗歌之十一:从诗歌看王维的艺术天才与矛盾痛苦

2022-06-10 15:23:1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4版

  ▲2014年5月10日,叶嘉莹教授在天津南开大学向嘉宾致意。当日,叶嘉莹教授90岁寿诞纪念活动在天津南开大学启幕。

新华社资料片

  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林栋整理

    张海涛审校

  上次课我们讲了孟浩然,我们说他是一个“仕隐两失”的人,今天我们要讲王维。

王维的矛盾与痛苦

  如果跟孟浩然做一个对比的话,我觉得,王维是一个“仕隐两得”的人。可是王维的“仕隐两得”是外表的生活,他内心之中也有很多矛盾与痛苦。可是王维从来不把他内心的矛盾、痛苦真诚地表现出来。但是孟浩然表现出来了:我失落了,我迷惘了,“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可是王维不是这样。王维也写感情,他年轻时候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的意思是,王维不是不写感情。但是感情有很多种,有一种感情是可以对人说的感情,因为怀念自己的兄弟是光明正大的感情。还有一种感情更深隐,就是真正的矛盾、痛苦,你觉得不能说出来。王维就把他不能说出来的感情深藏不露,至少诗里从不表现出来。他诗里的感情,都是可以言说的。所以王维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看起来是“仕隐两得”,在他深隐的内心之中,有一种矛盾跟痛苦,但他从来不说出来。

  那么,王维仕隐的生活,情况如何呢?王维的传记说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从王维的号,也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维”加上“摩诘”两个字,“维摩诘”,出于佛典。

  维摩诘是佛在世时的居士。佛释迦牟尼,本来是净饭王的太子,因为看到民间疾苦,所以学佛而且成佛了。佛还在世的时候,“有居士者”,居士就是相信佛法,只是没有剃度,没有真的出家,没有穿和尚的袈裟,头顶上没有烧几个受戒的“戒疤”,在家里修习佛法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信仰佛教的。王维是山西太原人,而太原王氏是当地望族。中国古代讲门第,魏晋时代没有科举考试,那怎么任用人呢?设立“九品中正”,这是选任人才的官制,他把人分成“九品”:先是上品、中品、下品,然后分别再分上、中、下,也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当时流行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凡是分到上品的人,没有一个是穷人家的子弟。下品的人没有世族,凡是你家里是世代的名门,绝不会把你分到下品去。所以当时很注重门第。太原王氏当时就是一个望族。王维的母亲姓崔,是博陵人,也是望族。王维小时候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母亲崔氏,是信佛很虔诚的一个人,所以王维的信佛,可以说是受他母亲的影响。这是一种潜在的因素,以至于影响他后来求“隐”,因为他相信佛法,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虚空,有这么一个基本因素隐藏在他内心。可是,王维少年的时候,一度有干求名位之心,来到长安与当时的贵族交结,他常常往来的岐王、宁王、薛王,都是当时唐朝皇室王子。我刚才说他是一个有矛盾跟痛苦的人,就因为一方面他有出世之心;另一方面,王维也有“未能免俗”之处,这是王维真正矛盾跟冲突所在。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王维能诗,我们现在都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以后大家还传诵他的诗句。不但如此,王维少年时代的诗就写得很好,有一首诗叫《洛阳女儿行》,是他十几岁时作的。

  我们现在就结合着他的生平,看一下他早年的这首诗。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讲中国诗体的演进,是结合多方面的,一方面讲个人,一方面讲整个诗歌的演进历史。我说过,古体诗没有平仄、对偶,后来就律化,注重格律了。律化就是注重平仄跟对偶,我们说五个字一句或七个字一句,一共八句的叫做律诗,像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五言律诗。只有四句的诗叫做绝句,可是也有平仄。我们称律诗跟绝句为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来说的,是唐朝初年形成的。可是,当诗的演进开始讲平仄、对偶,有些长篇的古体诗中间也偶然有了平仄、对偶的句子。我曾经简单地念了一首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主要是写景物的。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属于这一类,是唐朝新兴的一种受了律化影响的歌行体裁的诗。后来白居易的《长恨歌》跟《琵琶行》也是这一类。

  王维这个人不但能诗,还善画,工书,解音乐,是多方面的天才。他对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一种非常敏锐的感受、接收和运用的能力。王维的诗,是非常多方面的,各种体裁他都尝试。我们现在简单地把这首诗念一下。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我先讲这首诗的体裁格式。“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然后“良人玉勒乘骢马”不押韵,“侍女金盘脍鲤鱼”,这四句中,“居”“余”“鱼”是一个韵。后面“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帷送上七香车”不押韵,“宝扇迎归九华帐”,“望”“向”“帐”押一个韵。“余”“鱼”是第二声,是平声的韵;“向”“帐”为第四声,是仄声的韵。从平声的韵,换到了仄声的韵。再下面,“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押韵,“不惜珊瑚持与人”,又换了韵。“春”“伦”“人”,是平声的韵。然后再换韵,“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不押韵,第三句总是不押韵。“妆成祗是熏香坐”,这是仄声韵。再后面,“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不押韵,“贫贱江头自浣纱”,“华”“家”“纱”,平声韵。所以它是古体诗,但是很有格律,四句押平声韵,四句押仄声韵,再四句押平声韵,再四句押仄声韵,再四句押平声韵。

  “洛阳女儿对门居”,洛阳有个美丽的女孩子,就在我们对门住,“才可容颜十五余”,她的脸长得很美丽,“才可”是差不多,“容颜”是看她的脸,看她的样子只有十五岁多一点。古代十五岁是应该结婚的年龄,这个女孩子就结婚了。“良人玉勒乘骢马”,“良人”就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乘骢马”,“乘”是骑着,“骢马”是一种名贵的马,所以李白说“五花马、千金裘”。“勒”是马的羁勒,就是马的嘴巴上用几个皮带套住,皮带上装饰有金玉,所以是“玉勒”。这一定是一个很豪华、高贵的人家,家里边有佣人、侍女,这个侍女怎么样呢?“金盘脍鲤鱼”,他们家里吃饭的时候,佣人是拿着黄金的盘子。什么叫“脍鲤鱼”?中国古人认为,鲤鱼是最名贵的鱼。而“脍”呢?是细切的鱼片。元曲里面有《望江亭中秋切鲙》,就是在望江亭,中秋节,一个女子表演切鱼的技术,中间有一大段曲子写她怎么切鱼片,所以“侍女金盘脍鲤鱼”。她的丈夫是这么高贵的家族,她拥有这么高贵的享受。

  然后呢,他说这个女子不是在我们对门住吗,有“画阁朱楼”,金碧辉煌的建筑,“朱楼”就是红颜色的楼。“尽相望”,我这边都看得见。他们家里除了有“画阁朱楼”,还有“红桃绿柳”,红色的桃花和绿色的柳叶。“垂檐向”,“檐”就是屋檐,他们家的桃花柳树,就在屋檐前面。如果要出门,“罗帷送上七香车”,她所坐的车上面有很多香料,所以是“七香车”。而且因为是女子坐的车,中国古代女子不能让人看见,所以车前有“罗帷”,有一个帐子挡下来。不是说“罗帷”把她送上七香车,而是送上有罗帷的七香车。这是中国的文化,它可以颠倒来说。“宝扇迎归九华帐”,她回来的时候,她坐的床上有帐子,“七香”跟“九华”都是很高贵的,上面有美丽的装饰。她就坐在九华帐的床帐里,而且有“宝扇”,你看中国古代画一个皇帝,旁边侍女手里都拿一个圆的东西,给他遮尘土遮烟雾,“宝扇迎归九华帐”。

  她的丈夫是怎样一个人?“狂夫富贵在青春”,是个很狂放、很有豪气的人,而且又富贵又年轻,所以“意气骄奢”。他意气的骄傲跟奢侈像谁?“意气骄奢剧季伦”,季伦是谁呢,石崇,字季伦,晋朝人,非常有钱。历史上记载,说石崇跟人家斗富,有一个人表现有钱,就拿来几尺高的珊瑚。你知道珊瑚,我们拿一小块镶耳环或者戒指,很贵重,人家的珊瑚像一棵珊瑚树,就给石崇看。石崇说,这算什么,拿起手中的铁如意就把它打碎了,说你不必可惜,你要多少我赔你多少,我有更高大的珊瑚树。就把那人带到他家里去,打开藏珠宝的仓库,一看很高的珊瑚树,不知道有多少。你可以看到石崇这种骄傲与奢侈,以富贵来向人家夸耀。所以说这个女子的丈夫“意气骄奢”,没有说“比”季伦,说的是“剧”季伦,“剧”是“胜过”。他的富贵、骄傲、奢侈,比石崇还有过之。

  “自怜碧玉亲教舞”,丈夫对这个女子很好,怜爱她,“碧玉”就是这个女子。洛阳女儿的丈夫对她很怜爱,所以“亲教舞”,亲自教她唱歌跳舞,“不惜珊瑚持与人”,他不吝惜把最贵重的礼物像珊瑚拿来送人,用的是石崇的典故。那么,他们两个人过的什么生活呢?“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他们每天早晨起来,春天的时候,当窗外有了曙光,“灭九微火”。“七香车”“九华帐”“九微火”,都是形容贵重,“九微”是灯火的名字。春天早晨天亮了,他们就把家里所点的九微的灯火熄灭。我想,古人照明都是用蜡烛,九微的灯火可能是烛台一类的东西,上面分出很多枝,有很多华贵装饰的灯,可能是蜡烛也可能是油灯,油灯有灯盏、灯捻、灯芯,所以熄灭的时候,“九微片片飞花琐”。你要知道,灯芯如果燃烧久了,就烧成了灰,所以把灯一吹灭,就有很多灰被吹下来,就有片片的飞花,这不是普通的花,是灯花,细碎的灯花飞下来。“飞花琐”,“琐”是细小的意思。这是说早晨天亮了,天亮以后他们过什么生活?“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他们就游戏,连她整理曲子、学习歌舞的时间都没有。她化好妆,不劳动不工作,只是“熏香坐”,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坐在那里。

  “城中相识尽繁华”,城里面凡是跟他们认识的,都是繁华的、有钱的人家。“日夜经过赵李家”,“经过”就是往来,他们每天所往来的,都是赵、李的人家。“赵李”,用的是汉朝的典故。汉成帝的时候,有一个得宠的女子,叫赵飞燕,这是“赵”;汉朝有另外一个女子也得到宠爱,叫做李平,她是婕妤。他们来往的都是贵族、皇亲国戚。到这里为止,前面所写的都是洛阳女儿富贵奢华的生活,最后两句就要表现点讽喻的意思了。“谁怜越女颜如玉”,谁知道真正地爱惜、欣赏,“怜”不是可怜,是欣赏,谁能够真正欣赏在“越”这个地方,“越”就是浙江,有一个女子,她的容颜非常美丽,比这个洛阳女儿更美丽,“颜如玉”。可是这个女孩子因为没有得到人欣赏,“贫贱江头自浣纱”,她一直是非常贫贱,每天要自己走到江边浣纱,做这种劳动的工作。

  他说的是什么?我王维有这么好的才干,怎么没有人欣赏我呢,你们那些人怎么都那么富贵繁华呢?“越女”用到了一个典故,指的是西施。春秋时代,吴国跟越国打仗,把越国给灭亡了,越王想要复国,就在越国找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西施送给吴王。吴王得到了美女,每天沉醉在歌舞享乐之中,国事就败坏了。越国就果然复国了,把吴国给灭亡了。历史上还传说,当时在越国找到西施的人,是越国的一个官吏,叫做范蠡。吴国灭亡之后,据说范蠡拒不接受越王给封的官职,就带着西施泛舟五湖,过着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中国诗歌用典有几种情况,有的时候用的是整个故事,比如说一个女子可以使敌国败亡的整个故事;可是有的时候,用典只是部分地取义,就是只取典故意思的一部分。王维现在只是部分地取义,所以他这里不包含说这个女子可以使敌国灭亡。他部分取义取什么呢?就是她是绝色的美女,所以才可以使人家倾国倾城。他说有一个绝色的美女,像西施这么美,可是她没有找到一个人欣赏她,所以她终生都生活在贫贱之中,“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王维如何“打出知名度”

  《洛阳女儿行》这首诗,以文学体式来说,它是初唐新兴的、受了律化影响的叙事的长篇七言古诗。以声调来说,“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良人”对“侍女”,“玉勒”对“金盘”,“乘”跟“脍”都是动词,“骢马”和“鲤鱼”都是动物。以平仄来说,“良人玉勒乘骢马”,平平仄仄平平仄,“侍女金盘鲙鲤鱼”,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王维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够吸收和掌握各种艺术形式。而我们从这首诗不但看到它的特色,对艺术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还看到王维的用心安排,即有一些个用意在里边。正是这个方面,我认为其实是王维“未能免俗”之处。他的用意是什么?正是求仕,求知用。所以王维20岁以前,就来到了长安城中,跟那些个王室、公主交往,他为的是什么呢?我们说魏晋六朝是分成九品来推荐人才,不是公开的考试。唐朝是考试,只是考试的时候,如果有名气,就容易考中,如果没有名气,可能考了很多次都考不上,所以大家都要“打出知名度”。所以唐朝有一种流行的风气,叫做“行卷”。什么叫做“行卷”呢?因为唐朝的书本还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订成一本一本的,唐朝时把文字写在丝帛上面卷起来,敦煌出的唐朝经卷,都是这样卷起来。所以他们就把自己写的文章,一卷一卷地送给当时的名公巨卿,这就是“打出知名度”。不只王维一个人要用这种手段,陈子昂也是。

  陈子昂远在四川,你看李太白写的《蜀道难》,四川在唐朝被认为跟外界交通非常艰难,所以陈子昂更没有知名度。他是四川射洪县一个土财主家的人,而且他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十八九岁了才开始用功。所以什么人知道陈子昂?你从四川经过千山万水来到长安,你怎么考得上?那么陈子昂怎么“打出知名度”?他有更聪明的办法。陈子昂来到长安,在街上逛,看到有一个人,卖一张非常珍贵的古琴,价值千金,大家都在那里观望,说这个琴太贵重了,没有人有那么多钱来买。陈子昂家里有钱啊,所以他就把琴买了,大家都看,说这个人千金买琴,怎么样呢?陈子昂说,我特别懂音乐,我觉得这个琴特别好。明天某个时间,我就到这里来表演。大家一听,这个好啊,就来宣传,长安的大街上聚集一大群人。然后陈子昂就出来了,他说,琴只是一种小小的才艺,有什么了不起,我现在不表演弹琴的技术,我的文章有多少多少篇。于是陈子昂一日之间声名鹊起,大家就都知道有个陈子昂了。这都是“打出知名度”的办法。

  王维的办法就是跟唐朝王子、公主交往。他们也欣赏王维,当时玉真公主很有势力,如果得到她一句话,一定高中。有一天,据说岐王就带着王维来拜访玉真公主,让王维在公主府中演奏了一段音乐,叫做《郁轮袍》,很美很好听,据说是王维创作的。公主说这个年轻人真是有才能,叫什么名字,叫王维。好,王维从此就出了名。果然,王维考试的时候,就“解头登第”。解头,就是解元,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不久以后,王维20来岁,就考中进士了。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有人认为存疑,因为这段故事见于《太平广记》,里面所记都是野史传闻。传闻不一定可信,可是王维诗里面,有在宁王那里作的诗,有给岐王的诗,有给薛王的诗,他跟这些王子相交往绝对是事实。

王维是名家到大家之间的一个人

  王维虽然求仕,虽然“未能免俗”,可是他并不像宋之问、沈佺期,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就卑躬屈节,不辨是非,逢迎苟且,做一些非常不正当的事情。王维是以他的才艺,以他的诗,以他的画,以他的书法,以他的音乐,与这些王公贵人交往。看到王公贵人有不太对的地方,他还可以婉言讽刺一番。有个什么故事呢?这牵涉到他一首很有名的诗。这些达官贵人依权仗势胡作非为,宁王有一天上街,看到有一个做大饼的师傅,饼师的妻子很美丽,他想自己是王子啊,就把饼师的妻子带到自己王府里面去了。只是带回去也还算了,宁王很宠爱这个女子,对她很不错,过了一阵子,他还把饼师叫进来,叫他们两个人再见一面。这做得太过分,饼师的妻子流泪而无言。宁王更过分的是什么?他召集多个宾朋参加聚会,叫大家作诗歌咏这件事。你看,就是这种无法无天的贵族。你能说什么话,你要得罪王子吗?所以王维就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诗。

  中国诗之妙用,就是你的话不要直说,中国历史这么长久,什么事情古典上都有,所以王维就用一个典故写了一首诗,叫做《息夫人》。“息”是春秋时的小国,息国国君的夫人据说是一个绝色美女。当时楚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春秋五霸之一。楚王知道息国国君的夫人很美丽,就把息国灭亡了,把这个夫人带到楚王宫殿里。楚王跟息夫人生了两个儿子,结婚很多年。可是,息夫人到了楚王那里后,从来不说话。有一次楚王就逼迫她,问她,你为什么不跟我讲话呢?息夫人就说,我以一个妇人不得已依从了你,我有什么脸面再讲话?历史上就有这么一段故事,恰好跟饼师妻子的情况相合,所以王维就写了一首五言绝句: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首诗真是写得很好,当时的情况你能说什么呢?宁王当然是不对的,你批评他骂他一顿,就把他得罪了,你敢批评吗?你不敢批评。所以王维就很聪明,说得非常好。他一方面以一种艺术的手段来抒情,他说“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没有否定你宁王,你宁王对她很好,她可能对你也很有感情,可是这个女子,她不能因为你现在对她的宠爱,就忘记旧日的那一份感情。“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当息夫人跟楚王看花的时候,也是良辰美景,可是她满眼都是泪,她毕竟还怀念旧日的那一份感情,所以“难忘旧日恩”。这首诗写得很好,非常委婉。当时在座很多人,都把人家生命的辛酸悲哀当作好题目来写诗。中国文人有的时候也是很无聊的,我向来对文人是分别看待的,我不是说所有诗人都好。王维写出这首诗之后,举座为之搁笔,不能写出更好的诗来了。

  我们是多方面地介绍王维。我们从小家如沈佺期、宋之问,到孟浩然这样的名家,王维我不说他是大家,我说他是从名家到大家之间的一个人,所以他涉及的方面是相当广的,是非常有艺术手法的。我们以后还要讲他写景的诗,现在是讲他几首写情的小诗。他在宁王府中写的《息夫人》,是他写感情的一首好诗。另外还有一首诗也是流传众口,就是《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本来是写男女爱情的。相传有一种相思树,树上结红豆,台湾乡下有相思树林,结的红豆是椭圆形,有一点点黑色。还有一种红豆,可能在更南方,那种相思豆真的是全红的,而且是心形。所以王维说,“红豆生南国”,他说这种代表爱情的相思的红豆,是在南方生长的。我以前也说过,中国诗里面凡是说到南方的,“南”字的,都代表热情,有一种浪漫色彩,这是文字的“品质”,是人的联想。所以先说“红豆”,又说“南国”,这些词语所传达出来的就是热情跟浪漫,就是爱情。

  “春来发几枝”,当春天来的时候,红豆就生长了,这是写热情跟浪漫,写爱情的萌发。李商隐的诗说,“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春天到来,不但草木萌生,诗里的爱情也萌生。“劝君多采撷”,我劝你在人生里边应该尽量让你的爱情能够发生,能够投注,也就是说,在爱情方面应该有一种“完成”。所以说“劝君多采撷”,我劝你多采几颗红豆。为什么呢?因为“此物最相思”。他本来是从红豆说起,写感情的萌生,对感情的珍重和爱惜。王维确实各方面的诗都写得很好。

王维“未能免俗”之处

  王维很年轻就考中进士,因为他懂得音乐,所以担任了一个官职叫“大乐丞”。不久以后,他就被贬官放出首都,最后贬到济州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做“大乐丞”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大乐丞”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当时,官署里边有一个舞蹈叫“黄狮子舞”。中国舞龙舞狮由来已久,但是如果狮子披上黄色的、金光灿烂的装饰,就只能舞给皇帝看。而他们随便就舞了黄狮子舞,因此触犯到皇权。不过,王维到济州后不久,又回到长安,之后他曾经担任监察御史,曾经到塞上劳军。劳军,“劳”字读四声。王维对于感受方面是很敏锐的,很能够掌握和表达,他到塞上一看到大漠风光,就写了一首诗《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注意“国”字,应该是入声字,是仄声)。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刚才说了,王维一方面有他艺术上的感受、对形象的运用跟掌握,另一方面,他有非常理性的用心跟安排,而且我要说的是,他“未能免俗”,就是非常世俗化的安排。有的人真的是没有世俗的东西,像陶渊明,他可以写很世俗的事情,写农夫,写野老,写种田,写锄草,但他的感情、灵魂、精神、思想是绝不世俗的。王维这个人就很奇怪,他有时候写大自然写得非常艺术化,非常超脱,非常有美感,可是又忽然间写出非常世俗的安排。对于王维这一点,我一直觉得非常奇怪。

  所以他出使到塞上,“单车欲问边”,他是个使者,不是将军,没有带着大队的兵马,只有一辆车,“欲问边”,就是来到边塞慰问。“属国过居延”,戴君仁有注解说,“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后汉书·郡国志》说,“凉州有张掖、居延属国”,就是说它是依附于中国的,可还保持了自己的国号。王维经过了边疆很多依附于中国的外族小国,经过了居延,“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出汉塞”这一句,有两种情形,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实景,就是现实的景物。有一种草叫“蓬草”,据说头很大茎很细,所以秋风一吹,茎就折断了,于是草的头部好像荆棘一样很多刺跑出来,满地乱滚,叫“蓬”。“蓬”随风飘转,可以飘到很远,所以叫“征蓬”。他说我在塞外,看到很多蓬草随风翻滚,离开了我们中原地带,来到汉的边塞。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寓言他自己出塞。他说,我就像征蓬一样,离开了自己的中原,来到远方的关塞之外,所以是“征蓬出汉塞”,是写景,也是自拟。“归雁入胡天”,因为来到了塞外,所以是胡天,北方的天空。孟浩然曾经写,“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胡地的天空,跟楚地的天空有什么不同?诗人一下子就看到了。(下转15版)

(上接14版)胡天是怎么样的天?杜甫写过胡天、胡地,“陇草萧萧白”,“白”字是入声字,塞外的风光,一看就跟中原不同。杜甫说你看山坡上的草,秋天一片枯干的白色,“陇草萧萧白”。“洮云片片黄”,洮是洮河,中国北方的一条小河叫洮河,上面每一片云彩都是黄色的。为什么?因为塞外都是黄沙,所以天上的云彩都是黄色的,风沙一卷起来,云彩里面都是沙。这个我也看见过,我小的时候在北京,冬春换季的时候最喜欢刮大风,把北方下来的黄沙都刮进来了,天都是黄色的,一点都不假。我们那时候说下黄土了。我清楚地记得,我小弟出生的那天,天上都是黄的,地上一下子就一层黄土。所以王维来到边塞,“征蓬出汉塞”,是满地的飞蓬,天上是满空的黄云。还有归雁,“归雁入胡天”,因为大雁是冬天向南飞,春天向北飞,所以雁就在那黄云的天空之中,“入”是没入,看不见了,没入黄云的天空之中。

  再往下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真是名句。《红楼梦》中香菱跟林黛玉学诗,林黛玉说你要作五言律诗,先把王维的五言律诗多背几首,好好去琢磨它的滋味。学作诗,不用多讲,自己多看,多念,多想一想。后来香菱就来见林黛玉,她说我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看就想起我有一次坐船从一条河边经过,眼前的景物就是如此。香菱说王维写得非常好,又说,有的时候王维用的字,看起来很笨,“落日圆”,太阳当然是圆的。“直”“圆”都是很简单的字,可是又想不到更好的字来替代。这就是最精辟、最正确的一个字。从前法国的莫泊桑跟福楼拜学习写小说,福楼拜给他写信,信中说你要找到最正确、最恰当的一个字,这在法国创作的文学理论上叫“一语说”。莫泊桑就把从前写过的很多东西都烧掉了,重新再写,所以他的短篇小说那么精炼,那么能够掌握重点。所以找到最正确的字,就把形象正确地显现在眼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那么开阔,那么雄壮。而且真的是塞外风光,你如果不来到塞外,哪儿能看到这么广远的景色。一片沙漠,大漠。烟,塞外可能有烽烟,也可能有烧火煮饭的炊烟。如果在静定的空气之中,烟会直直地向上升。而且你看得那么广远,一缕白烟直上,河水从天边流过来,是长河,河边上一轮血红的落日,显得那么大那么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真是有画家的眼光,掌握了这个形象,而这么真切这么正确地表达出来。

  然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他走到了萧关,在宁夏固原东南。“萧关逢候骑”,碰见一个候骑。什么是候骑呢?就是那些站岗的哨兵。到了边塞,就来到萧关,碰到骑着马的哨兵。“都护在燕然”,《汉书·西域传》说,日逐王,一个外族的王,带了很多兵来投降。护鄯善以西的使者,叫做郑吉,来迎接他。“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于是就让郑吉同时率领了北方很多属国,他可以保护很多的属国,所以叫做“都护”,这是在北方边疆防守的,可以统领很多属国的都护。“都护在燕然”,《后汉书·窦宪传》说,窦宪跟北单于,就是匈奴的一个王打仗,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记汉威德,令班固作铭”。“燕然”是汉代的时候,班固写《封燕然山铭》赞美窦宪的武功,所以燕然山的“铭”是歌颂武功的。王维用的是一个汉代典故,因为他出使塞上,他是赞美塞上镇守边塞的将军的。那么像这种写法,我认为就是“未能免俗”。他说一些世俗上的歌颂赞美的话,不是真的感受,也不是真的感情。像我们上次所讲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间有一种朋友的感情。而现在王维跟镇守边塞的将军也没什么感情,也许他们从没见过面,他只是觉得我到塞上来,就应该歌颂赞美他一番,所以王维有的时候“未能免俗”。(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冯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