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2023

11/24

17:47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诗圣遗泽 广远绵长

中唐以后几大诗歌派别的演变均受杜甫影响

2023-11-24 17:47:1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位于河南巩义的杜甫故里。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整理 张海涛审校

  我屡次说过,诗人关怀的大小,与感发的生命有很密切的关系。而柳宗元外表超旷,内心却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山水自然诗跟别人的不同,他是透过冷静、超旷,来隐藏热烈关怀跟痛苦。

柳宗元:直抒胸臆

  柳宗元也有抒情诗篇,就是直抒胸臆,直接写自己内心的感情。这时,他就把他隐藏的那一面直接表现出来了。我们今天把他这样的诗看一两首。

  先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在永贞政变的时候,顺宗生病,让位给他的儿子。宪宗一继位,就把八个当时主张变法的人,也就是“八司马”,都贬出去了。宪宗的年号叫元和,元和十年时,曾把“八司马”召回来,然后再贬出去。柳宗元第一次贬出去,是在永州,第二次贬出去,就贬到了柳州。这是他第二次刚被贬出去时写的一首诗。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他登了柳州城楼,寄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四州刺史,包括漳州的韩泰、汀州的韩晔、封州的陈谏、连州的刘禹锡,这四个人两次都跟柳宗元一同被贬。所以说柳宗元写抒情的诗篇,特别是写给最亲近的亲友时,他就把内心的悲哀痛苦完全流露出来了。

  柳州在广西,唐朝时是非常荒僻的。他说登上柳州的城楼,向外面一看,一片荒野,“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远方看起来,天海是相接的,那海天之间都是我的哀愁。而且那天有风雨,所以“惊风乱飐芙蓉水”,吹起很强的风,“惊风”,“飐”就是吹动的样子,“芙蓉水”,水里边开有芙蓉花。“密雨斜侵薜荔墙”,很密的雨点斜斜地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你看,“乱飐”,“斜侵”,那种凌乱的感觉,那种击打的有力量的感觉就表现出来了。“侵”,雨打上跟侵略一样,是说打击的力量很大。

  他说我向远方一看,“重”念chóng,“岭树重遮千里目”。我想遥望长安,遥望家乡,但四周都是高山,山上的树重重叠叠,把我远望的眼睛都遮蔽了,我都看不到远方了。“江流曲似九回肠”,而我眼前所看到弯曲的江水,正像我千回百转的内心的情意。“共来百越文身地”,他说我们这几个好朋友都来到了“百越”,中国古代把广东广西一带称作百越,也叫百蛮,是当时没有十分开化的地方。“文身”,百越的人有一个风俗,就是身上都刺有花纹,所以说“共来百越文身地”。我们都来到这么荒远的地方,可是彼此之间还不能通信,“犹自音书滞一乡”。这是他写给朋友的。

  下边一首《别舍弟宗一》是给他弟弟的。“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他在永州呆了十年,这是他到柳州的第二年,所以是十二年。“一身去国六千里”,中国古代所说的“国”指的是首都。我离开长安,不用说“九死一生”,我真是“万死”,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之中,把我投掷在蛮荒之地有十二年之久了,“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他说我在这里,广西桂林的山间,有很多瘴气。每当山林间有瘴气涌上来时,天上的云阴沉得像墨一样的黑。而你要去湖南湖北,要到荆郢一带去,当春天快要过完的时候,当晚春夏初,那天水一望碧蓝,“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我以后怀念你,只有梦魂之中跟你相见了。你在湖北一带,你在“荆门郢树”,我的梦魂就常常围绕着“荆门郢树”,跟那里的烟霭一同环绕。

  这两首诗是直接抒情。可我认为这两首诗不是很好。我说过杜甫的七言律诗写得很好。可是一般人写七言律诗时,因为要对偶,要讲平仄,就被牵制住了,所以柳宗元的七言律诗也不是很好。你看,杜甫之前的很多人的七言律诗被局限了,就是到了杜甫以后的柳宗元,他的七言律诗,还是被拘束的。

  其实我认为柳宗元抒情的、直写胸臆的诗,比较好的是一首七言绝句《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首诗写得很好,充满了感发的力量。“海畔尖山似剑铓”,你写你内心的痛苦,要透过形象来写,而在写形象之间,你所用的字的品质,把你的悲哀和痛苦传达出来了。“海畔尖山似剑铓”,真是有力量。说我很悲哀很痛苦还不够,要把感情跟外界的景物形象融汇在一起,借着形象来表达。而这个形象之中,用来形容的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力量。“海畔”是什么?荒远的。“尖山”,山可以说青山,可以说翠峦,可以说远山,但是他说的是“尖山”,他要写它的锋锐。“似剑铓”,跟剑的尖一样。在他描写景物的那些字的成分里,已经透露了他的感情。

  所以他接下来就说“秋来处处割愁肠”,每当秋天的时候,当我看到海上的尖山,就觉得每一个山峰都像剑的锋芒一样,刺到我的内心,使我内心流血伤痛。“割”,真是像割裂一样,是刺伤的那种悲哀。我怎么来到这样荒远的地方?“秋来”,一方面是季节的荒凉,一方面那种迟暮、衰老的感觉。我们说“秋士易感”,人看到秋天草木黄落,就想到自己生命的衰老,何况是柳宗元这样关怀国家的人,被贬到这么远的地方。“处处”两个字写得好,每一个山峰都在刺伤我的内心。

  后面他写,如果我能够变化,“若为化作身千亿”。他说假如,“若为”就是“若是”。对于故乡的怀念到了极点,但我不能够回去,因为我被贬在这里了,所以假如我的身体能够变化,“若为化作身千亿”。变成什么?不是说变成草木,是说让我的身体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个都会站在山峰上。站在山峰上干什么?遥望我的故乡,“散上峰头望故乡”。真是写得悲哀沉痛,这个形象、感情、想象,写得这么尖锐,这么有锋芒,这么有力量。

韩愈白居易:以杜为师

  我们把柳宗元讲完了,接下来介绍韩愈跟白居易,这是中唐以后两个重要派别。韩愈跟白居易其实都是受了杜甫的影响。杜甫是集大成的诗人,不但承先,还给后代诗人开拓出来很多的途径。中唐以后几大诗歌派别的演变,都受杜甫的影响,但所得的不同,对杜甫的继承,是相似而实不同。

  我们说“修辞”,好像只是文字上的修饰,其实不是。《易经·乾卦·文言》说“修辞立其诚”。什么叫做修辞?不是指那种花花草草的涂抹装饰,而是你要找到一句最合适的话传达你自己。不管写人写物写情,你要把那句最能够传达你感情的话、最恰当的字找到。

  所以杜甫虽然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他最重要的一点是“修辞立其诚”。他惊人的语句,跟他内心的感情能够相配合。而后世的人,他们只注重外表的用字,而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感情,因为他们没有杜甫那么丰厚的感情,他们都是用脑,不是用心。我不是说这些人绝对不好。而韩愈这个人呢,是很有才的,他有丰富的语汇,运用语法的能力也强。

  我们把白居易也说一下。白居易有一封给朋友的信——《与元九书》。元九就是元稹元微之,当时元白两人并称,他们所提倡的,白居易这封信里就写了,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说你写文章,要为这个时代而作,要看这个时代的需要,你的歌诗要反映社会上的一些真实事件。这也是受了杜甫的影响。

  杜甫是个写实的、对社会关怀的诗人,他的诗是流自肺腑。韩愈、白居易这些人,是用脑用才来写诗,而杜甫是用感情来写诗。元微之跟白居易写了一大堆反映现实的作品,叫作新乐府。他们是找题目来写的。而杜甫不是,杜甫写诗是因为他的经历,他眼中所见,这完全是不同的。

  他们这两派,都是从杜甫那得来的,一个是逞才的方面,在词语口吻上要惊人,一个是反映现实的方面。可是他们已经变成有心找个题目来作诗,跟杜甫流自肺腑的、出自肝肠的那种诗性质是不同的。所以讲杜甫,不得不结合他的生平来讲,而讲韩愈跟白居易,可以放下他们的生平,只看他们的诗。

  我们先看韩愈吧,韩愈的《山石》,是写他有一次到山里,在山中庙里边过了一夜的见闻。“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他说我来到山中,“山石荦确”,“荦确”就是不平的样子。说这个山石是高低不平,你说“山石不平”,力量不够,因为“不平”两个字,意思上说的是不平,但事实上这两个字的形象是“平”。可是“荦确”呢,是真的不平,而且它不管是声音,还是字形,都是新奇的、不平的。“行径微”,我上山的那条小路,“微”是很窄的。

  “黄昏到寺蝙蝠飞”,我一直到黄昏才爬到这个庙,此时天已经黑了,蝙蝠跑出来了。“升堂坐阶新雨足”,我来到庙的大堂上,坐在台阶上休息,那个时候刚下过雨。我就看到这个庙的院子里边,芭蕉的叶子长得很大,栀子花开得很肥,“芭蕉叶大支子肥”。所以你看他所写的都是眼中所见。我们可以说他的描写很好,用字也很恰当,可没有一个更深的东西。你看杜甫的诗,每一句都有很深的感情从里边流露出来。可是韩愈这首诗,就是他用字造句的才能。

  “僧言古壁佛画好”,他说和尚告诉我,说庙里墙上画有佛像。“以火来照所见稀”,天已经黑了,和尚就点一个火把给他看画。可是火把闪动,看不清楚。“铺床拂席置羹饭”,老和尚就招待他,给他铺了床,把席擦干净,给他准备了汤,“置”是准备,“羹”是汤。“疏粝亦足饱我饥”。“疏粝”就是粗米饭,虽然是吃粗米饭,可是我也吃得很饱,因为我爬了一天山很饿了。“夜深静卧百虫绝”,深夜的时候,我安静地睡在庙里边,所有虫子的声音都停了。“清月出岭光入扉”,东方一轮明月从山那边升上来,月亮的清光从门缝照进来了。韩愈的诗写得很好,我不是说诗有几个层次吗,感受的层次,感情的层次,感发的层次。从感受的层次来说,他真的把他的感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

  第二天天亮了,“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第二天早晨我要下山了,找不到下山的路。“无道路”不只是因为林木草木茂盛,而且因为那天早晨有雾,所以他说“出入高下”,一下子从山林里面走出来,一下子又钻到山林里边去,一下子升高,一下子降低。你去爬泰山,一直向上,没有向下的。可是爬峨眉山,过一个峰头再过一个峰头。“出入高下穷烟霏”,“穷”就是走遍了,在烟雾之中,把山林都走遍了。

  看见什么呢,“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山上有红花,“涧”是山涧,里边有碧水,“纷”是彩色众多,“烂漫”,彩色很鲜艳。山上的红花,山涧里边的绿水,都是纷纭烂漫的。“时见松枥皆十围”,有时候看见松树栎树,都很大很大,十个人合抱的那么大。“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有时候走到一个小的水流,就站到水流中间,把鞋跟袜子都脱掉,就听到脚底下,“水声激激”,流水的声音。而且山风一阵,吹动衣襟。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他说人生能有这样游山玩水的快乐,你何必要有约束呢,何必要被别人像马一样套住呢?“鞿”是马头上套的马笼头。“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嗟”是叹息,这个叹息不是悲哀,是赞美或者呼唤的意思,他说我的好朋友啊,这两三个好朋友,我们如何能够都跑到山中来游山玩水,到老都不要再回到尘世之中。

  现在我们简单看一首白居易的诗《卖炭翁》。白居易的诗注重实用功能,在内容方面他的主张是“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说写诗是为了反映某一社会上的事件。至于他在文字方面的主张,是“老妪能解”,因为注重实用功能,当然是懂的人越多越好。

  他把他的诗分成几类,最重要的一类诗叫做“讽喻诗”。而很有名的《长恨歌》《琵琶行》呢,在他看来不过是“杂诗”,是用歌诗叙述一个故事。《长恨歌》写的是天宝之乱时杨贵妃跟唐玄宗的故事。《琵琶行》是写他在浔阳江上听到一个女子弹琵琶的故事,而他实际是借这个女子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果以故事性而言,《长恨歌》曲折婉转,写得更好。如果以感发的生命来说,《琵琶行》写得更好,因为里边有他比较真实的感情。

  《卖炭翁》底下有四个小字,“苦宫市也”。这四个字像是诗题目前面的小序。这种形式,白居易是模仿《诗经》。比如《诗经·关雎》的小序就说,《关雎》是“后妃之德也”,是写后妃的美好品德。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中国古代认为,诗歌是反映民间风俗,反映政治跟教化的。所以一个题目,一个主旨。

  那么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什么呢?是“苦宫市也”。宫中的强买强卖使得老百姓非常痛苦。“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中”和“翁”是押韵的。后边换了入声韵。“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几句是押韵的。后边又换了韵,“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押韵的是“单”和“寒”。后边又换韵了,“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几句是一个韵。再换韵,“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两句是一个韵。后边再换韵,“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是入声韵。

  “伐”,砍下柴火,“薪”是柴,他在南山里边砍柴,然后烧成炭。因为一天到晚砍柴烧炭,所以这个老翁满面都是灰尘,两鬓的头发都已经苍白了,十个手指都是黑颜色。卖炭得到钱,他做什么用呢?为他身上穿的衣服,口中吃的食物。人们什么时候要炭?都是冬天。“可怜身上衣正单”,真是可同情,他身上的衣服这么单薄,可他还希望天冷,“心忧炭贱愿天寒”,因为天冷他的炭就可以卖好价钱。

  昨天夜里城外下了一尺雪,所以他想今天炭可以卖好的价钱。“晓驾炭车碾冰辙”,清早就驾着他的炭车碾过满地的冰雪。他是牛车,牛已经困乏,人也饿了,太阳升得很高了,他才从老远的南山驾着车来到街市的南门外,在冰雪泥泞的路途之中休息。谁身上穿黄衣?是宫中的使者。还有一个穿白衫的年轻人,也是宫中的使者。“手把文书口称敕”,手里拿着宫中的文件,口里说这是“敕”,就是皇帝的命令。“回车叱牛牵向北”,就把他的车拉回来,两个宫中的使者就“叱”,就赶着牛到北方去了。

  “一车炭,千余斤”,一车炭有一千多斤,是指望着拿炭去换衣食的。可是宫中的使者把炭车赶走了,他爱惜也没有办法了,“惜不得”。那么宫中的使者给他什么呢?有半匹的红纱,有一丈的丝绫,说“系向牛头充炭直”,就系在牛头上,说算是你卖炭的钱了,就是这种强买强卖的情况。所以白居易的诗确实是反映了当时民间的疾苦。

李贺:深刻的悲慨

  我们现在来看李贺的诗。李贺是一个很有天才的人,可是生命很短暂,二十七岁就死去了。而且他平生仕宦很不得意,因为他的父亲叫做李晋肃,“晋”跟“进”同音,所以李贺不能考进士。古代讲究避讳,讳是名字,皇帝的讳、父亲的讳,你不可以写那个字,也不可以发那个声音。那么李贺的前途就完全断绝了,这是一个打击。而且从他的诗歌,以及后人撰写的生平看,李贺的身体并不健康,是多病的。而他非常敏锐,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诗歌里开创出一份从来没有人写过的境界,属于锐感跟奇想的境界。这份境界影响了李商隐。

  我们讲过,很多人都受了杜甫的影响,不过影响的方面不同,因为杜甫的方面很广,所以他们各得其一体。李商隐写实的诗其实是继承了杜甫,比如《行次西郊一百韵》,这是五言古体诗歌,是模仿杜甫反映现实的。另外就是七律在句法形式之中的变化,用很短的很被拘束的体裁,写出丰富深厚的内容。

  另外有一点,就是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常常只是在句法上、在字面上突破。杜甫取材还是比较现实的,他形象的来源一般是现实世界。可是李贺的诗呢?是锐感跟奇想。李贺诗里的形象常常是神仙的、鬼神的、非现实的,这是李贺用他的锐感和丰富的想象,自己创造的。

  李商隐诗的形象在相当程度上受了李贺的影响。李贺活得很短,他生活的体验、经历不是很丰富,以内容情意来说,跟李商隐不能比。李商隐不但锐感深情,而且所关怀的真的是国家,关怀面更广。

  而李贺呢,就是以锐感取胜。虽然李贺也曾写过《老夫采玉歌》,是写一个老翁在山中采玉,也反映了一些人民的生活疾苦。可他跟白居易比较相似,就是他所反映的是对这个事件外表上的观察,写我对他的同情。可是李商隐不然,李商隐所写的那些关怀国家的诗,跟杜甫一样是出自肺腑的。不是说我看见他的痛苦,我很同情他,而是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这个层次是很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看李贺的《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地”“水”“死”是一个韵。下边换韵了,“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缃烟”,“钱”跟“烟”是一个韵。“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这两句是一个韵。“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护”“主”“土”是一个韵。“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胜”字念shēng,念平声,“蜍”跟“梳”是一个韵。“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绿”跟“促”是一个韵。

  这首诗说的什么呢?是讲世事的无常。“南风吹山作平地”,是神奇的想象,写宇宙之间的变化。宇宙之间的变化从《诗经》里就有。《诗经》里写周朝大地震的《十月之交》,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那高的河岸一下子陷下去,变成了深谷,山谷一下子涌起来,变成了山陵,是写大地震中地壳的变化。《诗经》比较写实,可是你看李贺所写,就加上了他那种奇幻的想象。“南风吹山作平地”,南风把山吹成了平地,山都被消灭了。然后呢,“帝遣天吴移海水”,“天吴”是古代神话里的水神,“帝”是天上的天帝,天帝就派遣天吴把海水移到平地上来了。李贺诗的风格之所以特殊,因为他的说法是特殊的,他的想象是出奇的。

  “王母桃花千遍红”,传说西方有一个王母娘娘,她住的地方叫做瑶池,里面种有仙桃,每三千年才开花一次。“王母桃花千遍红”,三千年才红一次,红了一千遍是多少年?主要就是写人间的变化无常。你觉得南山是不变的?“南风吹山作平地。”你说海水是不变的?“帝遣天吴移海水。”他所说的形象,他所用的口吻,带着这么神奇的想象,就显得这么新鲜、有力量。

  “王母桃花”既然“千遍红”,几百万年了,所以“彭祖巫咸几回死”。彭祖、巫咸是古代传说中很长寿的人。可是“王母桃花千遍红”的时候,尽管是彭祖巫咸,是活到几百岁的人,也不知道死了多少遍了,不是吗?

  “青毛骢马参差钱”,你现在生命很美好,你有一个“青毛骢马”。“骢马”是花的马,“青毛”,黑色的花纹,是参差的圆的形状,像钱一样。“娇春杨柳含缃烟”,在美丽的春天,当杨柳要发嫩芽时,好像含绕着那种黄色,“缃”是黄绿色,所谓“鹅黄嫩绿”,新鲜的杨柳。

  “筝人劝我金屈卮”,弹筝的人,可能是歌女,劝我喝一杯酒。“卮”是酒杯。“屈卮”是酒杯一个弯的柄。“神血未凝身问谁”,什么叫“神血未凝”?“神”就是精神、灵魂,“血”就是血肉、身体。神血凝结在一起,你的精神和身体的血肉合成了,你才有生命。“神血未凝”,当你的精神跟身体分离,不能够结合在一起了,不能够有一个血肉的生命时,那么你是谁呢?你看他的想象,这是写人的生命是无凭的、短暂的。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丁都护是南北朝刘宋时候的一个隐士,当他不得意的时候就喝酒。他说你也许像南北朝刘宋时代的丁都护,有这样的勇敢,有这样的才武。可是当你不得意的时候,你就借酒来浇愁。“不须”,你不用因为才能勇武不得任用,就沉迷在饮酒之中。“世上英雄本无主”,世上许多英雄豪杰本来就找不到一个真能认识你的主人。

  所以李贺的诗虽然没有李商隐那样关怀深广,但有他自己的一种很深的悲慨,就是这种生命的落空。一个人尝试过,没有成功,没有关系。李贺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根本就不许他参加进士的考试,而且他又多病。所以李贺诗歌里的悲慨,有他个人很深刻很痛切的一份悲哀。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平原君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公子,战国时代有四个公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这四公子呢,都是“养士”的,就是说做有才能的人的主人,招待他们的生活。据说平原君门下客有三千人,所以李贺说“买丝绣作平原君”,他说我愿意买丝线来绣出平原君的像,因为平原君爱护这些有才能的人。古代的人对一个人表示感激,就画他的像,更珍重的,就用丝线绣他的像,把他供奉起来。“有酒惟浇赵州土”,“赵州”,因为平原君是赵国人,所以我买了酒,就浇在赵国的土地上,表示祭奠。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漏”是古代的铜壶滴漏,上面有一个盛水的东西,有一个细管子通下来,下边也有一个盛水的东西,一分钟或是一个钟头滴多少水下来,是一定的。你看水的升涨,旁边刻上时间,就可以知道过了多久。水滴下来,还可以听到滴答声。“咽”念yàn,就是吞下去。在铜壶滴漏口这里,有一个装饰,就是“玉蟾蜍”。蟾蜍就是蛤蟆。他是说这个蟾蜍好像是吞水的样子,水滴下来,从蟾蜍口中吞下去。每天铜壶滴漏,不停止地把水吞下去,时间就过去了。所以有一天,大家都衰老了,就“卫娘发薄不胜梳”。“卫娘”是汉武帝曾经宠爱的卫子夫,据说她的头发非常美,而古代女子的头发都是盘起来不剪的,所以头发特别长,特别黑,特别亮。可是,不管当年你的头发多么浓厚多么长多么黑,有一天你衰老了,你的头发就脱落而且变白了。“卫娘发薄”,那么美丽的卫子夫的头发,有一天变薄了,衰老了,脱落了。“不胜梳”,梳子要梳都没得可梳了。

  “看见秋眉换新绿”,你看李贺诗的内容是说人的衰老,可是他怎么说呢,他说“看见秋眉换新绿”。我们一般说眉毛是黛眉,黛是青黑色,就是黑得很深很深,发一种绿色或蓝色的亮光。“新绿”,就是很年轻时那种新鲜的黛色的眉毛。有一天你的眉毛衰老脱落了,或者变白了,变成“秋眉”了。眉毛哪里有春秋?这都是李贺的修辞。说人的衰老,李太白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话说得多清楚,早晨还是青丝,晚上变成白雪了。你看李贺,说“卫娘发薄不胜梳”,卫子夫的头发都落了不能梳了,这是他想出来的。一般人说眉毛变白,他说“新绿”的眉毛变成秋天的眉毛。“二十男儿那刺促”,“刺促”就是局促的意思。说一个人已经二十岁了,已经是成年了,为什么还这样局促?局促就是没有发展。已经是二十岁的男子了,已经成人了,应该有所作为了。而人生这么短暂,有一天就“秋眉换新绿”了。

  所以李贺的诗有他非常瑰奇的想象,虽然他的关怀面不是很广,但有他自己真正的、很深刻的一份悲慨。(完)

  本系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张美霞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