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窑火炼就“电瓷之都”
把地方传统产业做成世界级产业!一个赣西小县的雄心
▲工人在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工业园电瓷产业基地的一家电瓷企业生产车间作业(资料图)。电瓷作为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的首位产业和传统主导产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目前,全县共有电瓷企业150余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产品销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华社发(王静颐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黄海波 熊家林
在电线和线杆之间,通常挂着一串串白色或棕色的“瓷盘”,或倒扣,或竖立……它们不起眼,却是电力系统中承担绝缘和连接作用的重要部件。
这如同萍乡市芦溪县在中国瓷业版图中的位置,低调却不简单。“凡有线路处,必有芦溪电瓷”,凭借传承百年的电瓷产业,芦溪成为中国电瓷之都。
赣西小县链接世界的雄心不止于此。锚定“世界电瓷看中国、中国电瓷看芦溪”的目标,聚焦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路径,芦溪正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瓷电气产业集群。
一炉窑火铸就电瓷之都,也能照亮传统产业走向全球市场的道路。
百年窑火烧一瓷,一瓷散作满天星
50米高的烟囱,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立在萍乡电瓷厂遗址上。
原料车间、成型车间、胶装车间……一栋栋老房子,带着斑驳的墙面无言伫立,让后来者仍能窥见彼时的光景。电瓷博物馆、电瓷产品展馆、学术报告厅等新建筑点缀其间,漫步在观光道上,仿佛穿梭在历史长河中,见证中国电瓷之都的窑火摇曳。
这炉火,早在千年前就已点着。
距今四五千年前,制陶业就在芦溪境内出现了。随着岁月流动,当地制陶生产水平不断发展提升。当地出土的汉朝陶罐、陶釜制作精美,可见当时芦溪的制陶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东晋时期,芦溪人就掌握了制瓷工艺。上世纪80年代,芦溪县南坑窑遗址被发现,出土了大量不同釉色的日用瓷,说明宋元时期芦溪制瓷工艺和规模已经到达一定的水准。
1905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数位实业救国者在芦溪筹股创办了萍乡瓷业有限公司,并在10年后开始投身电瓷生产,成为我国最早生产电瓷的企业之一。
电瓷,此后成为了芦溪发展的关键词。萍乡瓷业有限公司后来更名萍乡电瓷厂,标志着芦溪电瓷产业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六七十年前,我们厂就是国家电瓷出口产品基地。”82岁的张新生老人曾在萍乡电瓷厂担任工程师,他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萍乡电瓷厂的产品就出口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标产品编号是‘5’开头的,其中又分为‘55’开头的针式绝缘子,和‘52’开头的悬式绝缘子……”
据统计,从1957年到1965年,萍乡电瓷厂共完成出口电瓷产量32815吨,换取外汇1336万美元,是全国电瓷行业出口时间最早、出口量最多的企业。
萍乡电瓷厂作为国内电瓷行业的先行者,一度在业内引领技术革新风潮。1964年9月,张新生成功试制出“钢丝刀一次成型压坯机”,不仅减少了多道工序,节约了成本,还为生产高压电瓷产品创造了条件。由于贡献突出,张新生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那时,他常作为技术员到全国各地做技术交流,把新工艺设备的图纸无偿提供给其他国营企业。
芦溪孕养了电瓷行业,电瓷也成为芦溪人的骄傲。
“那时在‘萍厂’上班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聊起萍乡唯一的“萍厂”,前萍乡电瓷厂工人欧阳吉竹打开了话匣子。他聊起一个细节:在许多工厂还没有风扇时,萍乡电瓷厂食堂就用上了纯进口的吊扇,它的四片扇叶都是木制的。
欧阳吉竹挥着手、很大声地描述着,说起能容纳数千人的电影院、配套完善的厂内医院、两三千人上下班时的壮观场景,仿佛几十年前木吊扇吹出的风又扫在他身上。
每次出差前,张新生都要拿着厂里批的条子去银行取钱,“1986年之后,银行给钱越来越不痛快。慢慢的,厂里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和当年许多国企的命运相似,萍乡电瓷厂在2002年迎来改制,遣散员工,仅保留国有资产管理处。一炉窑火终散作满天星辰。
芦溪镇新田村,距离“萍厂”不到15分钟车程。30年前,芦溪电瓷产业新的历史在此开启。
1993年,做煤炭生意起家的陈兴惠,创办了芦溪县也是江西省首家民营电瓷企业——高强电瓷厂。
“当时‘萍厂’的效益已经很差了,技术人员流失严重,高强电瓷厂成立后,聘用了不少老员工。”江西高强电瓷集团副总经理刘长虹说。
“30年前,‘萍厂’技术科、销售科、原料科的骨干都到高强电瓷厂去上班。此后几年,陆陆续续有‘萍厂’老员工出来办厂。”江西省电瓷商会会长谢锡群说,芦溪电瓷产业能走到今天,是“萍厂”这棵老树发出了新芽。
追“高”求“新”,延续产业荣光
1998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实施农村电网改造,覆盖全国两千多个县。需求刺激之下,芦溪县大批民间资本涌向电瓷行业。
据江西省电瓷商会粗略统计,仅1998年到2000年,当地就新办了四五十家民营电瓷厂,后来者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电瓷逐渐成为芦溪县支柱产业。
2016年,我国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再次促进了芦溪电瓷产业的发展。彼时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过去以低压绝缘子产品为主的芦溪电瓷企业,纷纷投资生产高压电瓷。
“大连电瓷、苏州电瓷这些龙头企业的产品,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如果产品不升级,将会被市场淘汰。”谢锡群说,从那时起,芦溪不少电瓷企业就将目标锁定在了超高压、特高压电瓷产品上。
不断追“高”,只是芦溪电瓷企业成长的脉络之一。
作为电瓷主要种类之一,绝缘子按照材质划分为瓷质、玻璃和复合材料。玻璃绝缘子凭借光洁度高、绝缘性强、被电流击穿后自爆便于发现等优点,近年来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大量使用。业内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如果按斤卖,瓷质绝缘子卖猪肉价,玻璃绝缘子卖排骨价。
“今年玻璃绝缘子卖疯了,企业有多少出多少。”刘长虹笑着说,高强电瓷是全球能够生产玻璃绝缘子的9家企业之一,能进入这一赛道,得益于公司提前布局,“明年我们准备再上一条玻璃绝缘子生产线。”
“当年就应该直接叫百新电气。”百新电瓷电气创始人陈启军对企业的名字耿耿于怀,坦言“电瓷”二字把企业说小了。
从电瓷到电气,一字之差,市场容量却扩展百倍。“电气市场容量确实很大,不过已然是一片红海。只有将发展方向定位在电瓷相关产品,才能发挥芦溪的竞争优势。”陈启军是业内为数不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言语间透着一股自信,“我们生产的过电压保护器,已经占到自有产能的10%,明年准备再上两条生产线,逐步将电气产品占比提高到30%。”
2013年,中材电瓷落户芦溪时,带来了两台ABB搬运机器人,单台售价超100万元,让本地电瓷老板咋舌。如今,芦溪电瓷厂几乎全部用上了搬运机器人。
在中瓷新材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原料经过球磨炼泥等工序后,被切成长方体的泥段。一台橘红色的机器人轻松提起40公斤重的泥段,正确地放到生产线的另一端,全程没有工人参与。
“如果没有机器人,搬运泥块这个工序至少需要十多位身强力壮的工人轮番上阵,几年干下来,没有一个腰好的。”中材电瓷副总经理陈志鹏说。
当年两台ABB机器人至今还在车间忙碌。10年间,中材电瓷机器人队伍扩展到了20台,最新入列的国产机器人,单价不到当年ABB的五分之一。
这家央企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率先在行业内实现5G专网全覆盖,建设智能化“私有云”平台,通过构建MES生产指挥、设备能源、ERP数据中心实现了高效生产。2016年以来,已经拥有20多项发明专利。
多一项专利,就少一个技术堵点。“我们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遇到的难题,其他企业也会遇到。既然来到了芦溪,就要怀着开放共享的态度,共同推动产业升级。”陈志鹏继续举例说,中材电瓷研发出泥坯旋压成型技术,产品功能不变,重量减轻20%,没过多长时间,芦溪电瓷企业纷纷用上了这项新技术。
“瓷”力十足芦溪电瓷产业,先后吸引了中材电瓷、中铁国材、大莲电瓷、抚顺电瓷等大型企业入驻,集群效应不断显现,为传统产业走向世界注入了强劲动能。
到目前为止,芦溪县电瓷电气产业链企业达到了178家,110KV及以下线路电瓷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七成以上,产品远销中东、南非、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近3万人,平均每10个芦溪人就有1人从事电瓷行业。
“读懂”电瓷之都,人才就是密码
“读懂”芦溪这座电瓷之都,人才无疑是关键密码。
“我属于‘创一代’,也是从小扛麻袋的‘瓷二代’。”尽管企业已成长为年销售额5亿元的行业“小巨人”,陈启军仍清晰记得,自己16岁时把200斤重的釉料扛上五楼时的沉重。
配釉是制作瓷质绝缘子的重要工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陈启军父亲曾在村办企业负责这道工序。心疼身体不好的父亲,陈启军12岁便扛着麻袋协助父亲下料,父亲则一边配釉一边给他讲解各类原料的名称和作用,并靠这份工资养活了一家四口。
“芦溪大部分电瓷行业创业者心里第一把火都是父辈点燃的,大伙都带着‘瓷基因’。”陈启军说,芦溪用百年孕育了电瓷产业,然后电瓷产业孕育了他们。许多像他一样的创业者因瓷而聚,就是因为相信“在芦溪,干电瓷,能干成”。
在芦溪,电瓷不仅是一个产业,也是一种凝聚人才的文化。近年来,芦溪县实施电瓷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多形式、多渠道组织电瓷产业高层次人才赴国内外高等院校、优秀企业研修学习。
走进萍乡市电瓷电气技工学校的电瓷实操车间,只见学生们根据不同的分组,有的在往球磨机里加料、有的正熟练地操作真空练泥机、有的在给泥段修形……车间一角有数十张放着笔纸的课桌,黑板上则记录着操作要点,同学们实操结束后又回到座位听老师总结、讲解。
今年36岁的老师郭达是一位“瓷三代”,爷爷奶奶都是当地电瓷企业的工人,而他大学毕业后也选择了电瓷产业。2021年,芦溪县开办萍乡市电瓷电气技工学校后,郭达辞去车间负责人的工作,站上了讲台。他介绍,即将毕业的一届陶瓷工艺专业学生共有89人,其中25人选择继续深造,其余都被企业“抢光了”。
班长李清莱在萍乡强盛电瓷技术岗实习,最近正在参与研发一种新的釉水配方。李清莱说,学校不仅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很注重实践,所以他在企业适应得很快,毕业即就业。
芦溪已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培育认定17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校企“双元制”协同育人。以电瓷电气专业组建学徒制班级,学生签订师徒协议,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以及订单式培养等形式,保障学生就业,同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我刚来时以为要适应一段时间,没想到有拎包入住的人才大厦,隔壁就是商业综合体,吃住都方便。”芦溪县电瓷行业员工李岩来自辽宁省大连市,在他的公寓房间里,不仅冰箱、洗衣机、净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楼下还有24小时健身房和商务洽谈室。李岩说,令他意外的是,这么好的住宿条件还是免房租的,每月交400多元的物业费和水电费即可。据统计,2021年建成的芦溪县人才大厦中共有235套公寓,如今入住率在六成左右。
这是芦溪县人才引进服务的一个缩影。当地还在工业园、人才大厦成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帮助各类人才解决创新创业、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方面问题,不断提升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
2020年,芦溪县投资2.2亿元建立高压电瓷电气研究院,聚集了电瓷行业标委会委员、教授级高工等多名研发人员。目前,该院与当地电瓷制造企业中材电瓷、中铁国材、江西强联等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降低电瓷企业研发成本,成为芦溪电瓷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动机和孵化器。
截至目前,芦溪全县共有国家级人才28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才1009人,专业技术人才5767人,共搭建了21个电瓷电气产业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5家省级及以上公共服务平台,瓷窑炉火越烧越旺。
聚焦主业,走得早更要走得远
近年来,中材电瓷电气等9家央企项目先后落户芦溪,中部小县缘何成为“投资热土”?当地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服务是关键。
在大莲电瓷(江西)有限公司,6条智能化生产线开足马力,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旁有序地忙碌着。
“从一片荒地到建成一排排厂房,我们几乎每周都能见到县委书记或县长。项目所属乡镇上埠镇、南坑镇的驻企干部,也不停奔走为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政府暖心、贴心的服务。”公司副总经理吕洋说。
大莲电瓷在芦溪的项目占地237亩,2021年9月打下第一根桩,今年5月投产。同样感受到“芦溪速度”的还有中铁国材董事长蔺小金,“2019年4月筹建厂房,当年11月入驻投产,审批速度和服务意识让我们惊叹和感动。”
为了让电瓷在内的特色产业留得下,走得远,芦溪县按照“签约即落地、落地即开工、开工即建设”要求,紧盯土地、规划、施工许可等问题,每个项目均安排专人全程帮代办项目证照、立项备案等审批报备手续。
此外,芦溪县专门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指挥部,并组建营商环境工作专班,推进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政府每年都会组织政企恳谈会,专门听取企业的呼声诉求,收集企业的建议意见,为企业排忧解难。”令陈志鹏印象深刻的是,在收到天然气价格涨价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过高的意见后,芦溪县以0.2元/m3的标准对企业予以补贴,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
“政府除了用地、用水、用电、用气优惠外,还对我们公司的税收予以了减降。”刘长虹说,不但如此,相关部门还协助申报各种专利与荣誉,为企业发展增光添彩。
“我们把电瓷电气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通过优化服务、规划引领、招大引强、创新驱动等系列举措,推进电瓷电气产业走上智能化制造、规模化生产、国际化销售、配套化建设道路,向‘世界电瓷看中国,中国电瓷看芦溪’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芦溪县委书记黎增义表示。
走得早也要行得远。走进高强电瓷老厂区,厂房并非四四方方规则状。这家芦溪县最早的民营电瓷企业,从一小块土地上慢慢扩建,慢慢规划,稳稳地走到了今天,仍是当地体量最大的电瓷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国内销售产值均进入行业前三。
高强电瓷还短暂涉足过房地产,在芦溪县城建了两个楼盘后却选择回归。“房地产终归不是我们的主业,聚焦电瓷、深耕电瓷、做强电瓷成为我们本地电瓷企业的共识。在长期发展中,我们越发坚定这个信念——在芦溪,干电瓷,能干成。”刘长虹说。
(参与采写易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