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老支书黄大发:绝壁凿“天渠”壮志凌山河

一个当时年仅20多岁的农村大队长,带着数百个村民,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使曾经闭塞的贫困村面貌一新。当地人管它叫“大发渠”。村民们以最朴实而又最隆重的口头命名方式,感谢他们的带头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

阅读全文
作者: 新华网要闻部

黔北深处,多为喀斯特地质。
  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须来回走两个小时,争水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连“牛脚窝水”村民都要收集起来。
  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县里的干部来草王坝考察,村民递过来的水杯里,满是浑黄。
  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在喉咙上直打转转。

“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17199

“刚修渠的时候我才几岁,十几年里父亲经常不在家里,都和大家在工地上。修渠失败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那时候父亲经常在家里发呆,我知道他很伤心。”黄大发的二儿子黄彬权说。

“这一次,拼了命也要干”

在村里,记者见到了82岁的黄大发。退休的老书记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字字铿锵。提到水渠,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黄大发说:“从当村里大队长开始,我就决心做三件事,一是引水,二是修路,三是通电。”老书记说,现在这三件事都办到了。

“我就是为群众办事的”

1995年春节刚过,黄大发只身前往遵义县,向有关部门申请修建通村公路。政府补助的资金用于购买炸药等,村民在黄大发带领下投工投劳。
  修渠的情景再现山村。每天100多名村民上工,大家齐心协力,4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铺通。
  1996年,村里通电工程启动。黄大发带头拿出100元,村民再次凑钱1万元。为节约电杆钱,每2户村民“承包”一根电杆,上山砍树;一圈上百斤重的电线,村民挽在肩头往前拉……草王坝村,终于亮起了电灯。
  村民夏时江,购买了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97年7月1日,黄大发和100多名村民一起,在夏时江家收看了香港回归庆典,大伙儿鼓掌把手心都拍红了。

“这水渠是工程奇迹”

带领群众奋斗50多年,黄大发走遍了村庄周边的山山水水,但最远只到过80公里外的遵义市。
  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鸡鸭鱼,不管家中事。这位82岁的老支书把一辈子的时间都交给了村里工作,把所有的心力和精神都放在“领着大伙儿干”上,将乡亲们带上致富路。
  村民徐国树家养了9年的山羊,现在有60只,去年卖羊收入2万多元。他说“有了水,才养羊;有了羊,才有钱”,靠着养羊收入,他把2个子女培养成大学生。
  脱贫的热情涌动在草王坝的家家户户。新扩并的团结村还有许多贫困家庭,去年,老支书黄大发参加政府的脱贫攻坚考察,认定了辣椒和柚子产业。经过论证,当地政府决定将之作为扶贫攻坚重点产业进行推广。

“我终于可以交上答卷了”

有这样一个人,为了开出一条“天渠”,他坚持了三十多年。他叫黄大发,是贵州一个山村党支部的老书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修的是什么样的“天渠”?他修“天渠”的故事为何能感动网友?

三十多年只为“天渠”,老书记为何感动网友

修建水渠要经过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10多处峻岭,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为险要,要从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才能通过。
  在修擦耳岩段时,一处倒悬的崖壁无法测量,专业施工人员都不敢下去。黄大发二话不说,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让人拉着吊下悬崖,像半空中飘飞的鹰。
  吊到悬崖背后,大家看不到他了,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这时候,黄大发在下面大喊了几声,证明自己没事,大家这才放了心。
  当时在现场的村民沈秀贵说:“没有黄大发带头,这个工程修不起来。”

“党员带起头,大家一起干”
菜单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