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3岁院士到35岁青年
这些中国科学家今年获得了这个奖!

抗击艾滋病的药物研发有什么新进展?比最硬的天然金刚石还要硬两倍的材料是什么?怎样才能“看到”世界上最小的氢原子?……13位中国科学家获得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他们都是谁?做出了哪些科研成就?即日起,新华社陆续推出13集系列微视频《大国科学家》为你讲述。

阅读全文
新华网要闻部

2018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者——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国防科技创新特区主题首席科学家常超,是“大国科学家”系列中最后介绍的一位,也是今年最年轻的获奖者。
  谁能想到,这位带着黑框金属眼镜、文质彬彬的“80后”,竟然还拥有掌控“超能量”的能力。
  他所掌握的“超能量”就是高功率微波源。
  它如同一个在黑匣子里的“超人”。常超的工作就是为“超人”设计一扇十分巧妙的门,让它能够自由出入。

掌控黑匣子里“超人”的真“超人”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5918

盖高楼大厦需要大砖,也要小砖。缺“大”不行,缺“小”也不行。
  凭借着研究“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鸿钧成为2018年陈嘉庚科学奖获奖者。
  高鸿钧研究的“小”是指一个纳米左右的小量子体系。别看“小”,这些都是物理学和未来信息科学的前沿研究方向,以后我们的生活都用得上。
  潜心科研的他,还有兼职哟,当“红娘”!他希望自己学生中杰出人才层出不穷,还盼望学生们能早点“脱单”。

专注研究“小”的科学家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5711

水,人们最熟悉的物质。但在科学界,仍是最不被了解的物质之一。
  他,一位80后,爱唱歌,《奔跑》是他的拿手曲目。他的工作是探索熟悉而陌生的水世界。
  江颖,2018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者、北京大学教授。利用自主研发的显微镜,他在世界上首次清楚捕捉到水中氢原子的位置。
  氢原子是世界上最轻的原子,江颖的研究成果让人类看到了自然界中原子的极限。

探索最熟悉又最陌生的水世界的“80后”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5711

塑料袋咋处理?饮料瓶堆在哪里?“白色垃圾”成全世界共同的环保难题!
  埋了?烧了?都行不通。要不占地方,要不污染水和空气。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黄正首次在温和条件下,把废弃塑料里提取的聚乙烯降解成有用的化学品,还可以选择性地生成柴油。
  他是怎么做到的?请戳视频!

他,是个“魔术家”!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5569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石俗称“金刚钻”,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物质。
  还有比金刚石更硬的物质吗?答案是:有。
  燕山大学教授田永君合成出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人工材料。这种材料是纳米孪晶结构——在硬度方面,可以达到天然金刚石的两倍。

田永君:敢于挑战金刚石硬度的科学家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5574

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想,一位农家砍柴娃,成长为数学家。
  经过三十余年刻苦钻研,中科院院士徐宗本将纯数学带进应用之门。
  刚刚获得了2018年陈嘉庚科学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徐宗本,把数学学科的最新成果与电子学交叉,触发了一项颠覆性科研成果的诞生。

徐宗本:努力推动数学技术在中国发展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5432

低调、务实,是外界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吴一戎的一致印象。
  这位院士主持的研究,曾填补了我国在遥感卫星地面系统等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的空白。
  创新路上,如何探索“无人区”,出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吴一戎认为,“学科交叉”是秘诀。他说,必须走综合交叉的路,必须加长研究的链条,和搞数学的等等多学科的科学家相结合,才能出更多的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出颠覆性的技术成果。

吴一戎:学科交叉触发颠覆性成果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5433

亿万中国人以大米为主食。
  天天吃的白米饭可曾让你厌倦?如果可以个性定制,你是希望水稻产量高,还是希望吃起来口感更好?你是否希望能吃到有利健身减肥,或者专供糖尿病人食用的大米?
  获得2018年陈嘉庚科学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研究的是水稻基因的作用和机理。说白一点,就是让水稻既高产又好吃。他的研究,有望让吃货们关于大米的各种幻想都变成现实。

未来,大米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5285

京津冀的PM2.5为什么会爆表?炒菜的油烟?汽车尾气?工业生产?燃煤取暖?哪一个是大气污染的主因?
  2018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业乐的研究方向,就是回答这些质疑:力求揭开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来源、形成机制和影响。
  他,出生在农村,曾经的梦想就是回家当一名高中老师。成绩优异的他,投身科研。没想到,第一次接触大气气溶胶,就让他“一见钟情”。于是,某所中学可能少了一位优秀的老师;而科学界,则多了一位科学家。

他,是与大气污染“战斗”的人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5286

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可他更喜欢记者们以“研究员”来称呼他。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中国催化事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包信和毅然决定回国,投身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
  什么是催化?举个例子吧,氨是我们熟悉的化肥的主要成分,由氮和氢组成。但是氮气跟氢气放在一起,就算摆上一万年,它们都是“陌生人”,但只要加上一点铁催化剂,它们之间就立刻有了反应,氨就出现啦,这就是催化的过程。

包信和:期待打开催化的“黑匣子”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5104

她,叫吴蓓丽,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日常生活中,她会爵士舞、喜欢健身、赛车……可她攻关研究的方向却直指治疗艾滋病等疾病的“靶点”。
  这个“靶点”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是人体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分子。通俗点说,就是当患者服药,药物分子进入人体后,需要跟这些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后,才能够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她的研究,让艾滋病治疗瞄准“靶点”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5103

你肯定听说过“天然气”,但是你不一定知道,原来被埋藏在煤田里的大量天然气却没被发现。
  1979年以前,很多人还抱着“煤系不能形成油、气”的旧观念。可是,戴金星偏偏不信这个邪。
  他创立了“煤成气”理论体系,因此被称为“中国天然气之父”。
  凭借戴金星的研究成果,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六大产气国。

这位老院士,被称为“中国天然气之父”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4731

“科学是跟探索连在一起的。”
  科学最重要的是“求知的精神”。
  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的南京大学朱嘉教授,是这样看科学的。
  他不仅有思想,科研做得更棒。
  他研究的是利用微纳技术的调控实现高效的太阳能转换。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说得通俗点,就是利用太阳能高效淡化海水。以后,我们驾船出海,只要太阳公公露脸,就可以用这个技术,在茫茫大海上获得宝贵的淡水了。

这个帅帅的青年科学家,这样看科学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14730
菜单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