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在位于武乡县里庄村的八路军烈士陵园,梁效珍一家走在为烈士祭扫的路上。
又是一年清明,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年近八旬的梁效珍和一家老小朝着面前的无名烈士墓深深鞠躬。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梁家六代人接力,坚守着为无名烈士扫墓的传统,80多年从未间断。
山西武乡是革命老区。在1940年的关家垴战斗中,一位雷姓战士身负重伤,被安置在武乡县虸蚄庙村的梁效珍家里养伤。梁效珍的爷爷奶奶把这位20岁出头的伤员当成了自家人精心照料。遗憾的是战士因受伤过重,几个月后不幸去世,梁家人将他安葬在了村里。从那时起,梁家人年年为烈士祭扫,代代传承这条“家规”。
“这个孩子很可怜,要守护好他,有机会的话送他回家”——梁效珍始终忘不了奶奶临终前的嘱托。为了能让烈士魂归故里,他多次尝试寻访烈士家属,终因信息太少未能如愿。2015年,在梁效珍一家和当地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雷姓烈士遗骸被迁往武乡县新建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今年,梁效珍的重外孙也加入了为无名烈士祭扫的队伍。梁效珍也像曾经他所经历的那样,把烈士的故事慢慢讲给重外孙听。梁效珍说:“就是要这样代代传承下去,永远不能忘了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做出的牺牲!”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pagebreak
4月3日,在位于武乡县丰州镇的家里,梁效珍(右)在出发前把为烈士准备的鲜花递给重外孙杨崇颢。
又是一年清明,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年近八旬的梁效珍和一家老小朝着面前的无名烈士墓深深鞠躬。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梁家六代人接力,坚守着为无名烈士扫墓的传统,80多年从未间断。
山西武乡是革命老区。在1940年的关家垴战斗中,一位雷姓战士身负重伤,被安置在武乡县虸蚄庙村的梁效珍家里养伤。梁效珍的爷爷奶奶把这位20岁出头的伤员当成了自家人精心照料。遗憾的是战士因受伤过重,几个月后不幸去世,梁家人将他安葬在了村里。从那时起,梁家人年年为烈士祭扫,代代传承这条“家规”。
“这个孩子很可怜,要守护好他,有机会的话送他回家”——梁效珍始终忘不了奶奶临终前的嘱托。为了能让烈士魂归故里,他多次尝试寻访烈士家属,终因信息太少未能如愿。2015年,在梁效珍一家和当地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雷姓烈士遗骸被迁往武乡县新建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今年,梁效珍的重外孙也加入了为无名烈士祭扫的队伍。梁效珍也像曾经他所经历的那样,把烈士的故事慢慢讲给重外孙听。梁效珍说:“就是要这样代代传承下去,永远不能忘了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做出的牺牲!”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pagebreak
4月3日,在位于武乡县里庄村的八路军烈士陵园,梁效珍一家走在为烈士祭扫的路上。
又是一年清明,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年近八旬的梁效珍和一家老小朝着面前的无名烈士墓深深鞠躬。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梁家六代人接力,坚守着为无名烈士扫墓的传统,80多年从未间断。
山西武乡是革命老区。在1940年的关家垴战斗中,一位雷姓战士身负重伤,被安置在武乡县虸蚄庙村的梁效珍家里养伤。梁效珍的爷爷奶奶把这位20岁出头的伤员当成了自家人精心照料。遗憾的是战士因受伤过重,几个月后不幸去世,梁家人将他安葬在了村里。从那时起,梁家人年年为烈士祭扫,代代传承这条“家规”。
“这个孩子很可怜,要守护好他,有机会的话送他回家”——梁效珍始终忘不了奶奶临终前的嘱托。为了能让烈士魂归故里,他多次尝试寻访烈士家属,终因信息太少未能如愿。2015年,在梁效珍一家和当地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雷姓烈士遗骸被迁往武乡县新建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今年,梁效珍的重外孙也加入了为无名烈士祭扫的队伍。梁效珍也像曾经他所经历的那样,把烈士的故事慢慢讲给重外孙听。梁效珍说:“就是要这样代代传承下去,永远不能忘了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做出的牺牲!”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pagebreak
4月3日,在位于武乡县里庄村的八路军烈士陵园,梁效珍的重外孙杨崇颢(左一)为烈士献花。
又是一年清明,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年近八旬的梁效珍和一家老小朝着面前的无名烈士墓深深鞠躬。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梁家六代人接力,坚守着为无名烈士扫墓的传统,80多年从未间断。
山西武乡是革命老区。在1940年的关家垴战斗中,一位雷姓战士身负重伤,被安置在武乡县虸蚄庙村的梁效珍家里养伤。梁效珍的爷爷奶奶把这位20岁出头的伤员当成了自家人精心照料。遗憾的是战士因受伤过重,几个月后不幸去世,梁家人将他安葬在了村里。从那时起,梁家人年年为烈士祭扫,代代传承这条“家规”。
“这个孩子很可怜,要守护好他,有机会的话送他回家”——梁效珍始终忘不了奶奶临终前的嘱托。为了能让烈士魂归故里,他多次尝试寻访烈士家属,终因信息太少未能如愿。2015年,在梁效珍一家和当地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雷姓烈士遗骸被迁往武乡县新建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今年,梁效珍的重外孙也加入了为无名烈士祭扫的队伍。梁效珍也像曾经他所经历的那样,把烈士的故事慢慢讲给重外孙听。梁效珍说:“就是要这样代代传承下去,永远不能忘了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做出的牺牲!”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pagebreak
4月3日,在位于武乡县里庄村的八路军烈士陵园,梁效珍(左二)擦去雷姓烈士墓碑上的尘土。
又是一年清明,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年近八旬的梁效珍和一家老小朝着面前的无名烈士墓深深鞠躬。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梁家六代人接力,坚守着为无名烈士扫墓的传统,80多年从未间断。
山西武乡是革命老区。在1940年的关家垴战斗中,一位雷姓战士身负重伤,被安置在武乡县虸蚄庙村的梁效珍家里养伤。梁效珍的爷爷奶奶把这位20岁出头的伤员当成了自家人精心照料。遗憾的是战士因受伤过重,几个月后不幸去世,梁家人将他安葬在了村里。从那时起,梁家人年年为烈士祭扫,代代传承这条“家规”。
“这个孩子很可怜,要守护好他,有机会的话送他回家”——梁效珍始终忘不了奶奶临终前的嘱托。为了能让烈士魂归故里,他多次尝试寻访烈士家属,终因信息太少未能如愿。2015年,在梁效珍一家和当地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雷姓烈士遗骸被迁往武乡县新建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今年,梁效珍的重外孙也加入了为无名烈士祭扫的队伍。梁效珍也像曾经他所经历的那样,把烈士的故事慢慢讲给重外孙听。梁效珍说:“就是要这样代代传承下去,永远不能忘了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做出的牺牲!”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pagebreak
4月3日,在位于武乡县里庄村的八路军烈士陵园,梁效珍擦拭雷姓烈士墓碑上的尘土。
又是一年清明,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年近八旬的梁效珍和一家老小朝着面前的无名烈士墓深深鞠躬。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梁家六代人接力,坚守着为无名烈士扫墓的传统,80多年从未间断。
山西武乡是革命老区。在1940年的关家垴战斗中,一位雷姓战士身负重伤,被安置在武乡县虸蚄庙村的梁效珍家里养伤。梁效珍的爷爷奶奶把这位20岁出头的伤员当成了自家人精心照料。遗憾的是战士因受伤过重,几个月后不幸去世,梁家人将他安葬在了村里。从那时起,梁家人年年为烈士祭扫,代代传承这条“家规”。
“这个孩子很可怜,要守护好他,有机会的话送他回家”——梁效珍始终忘不了奶奶临终前的嘱托。为了能让烈士魂归故里,他多次尝试寻访烈士家属,终因信息太少未能如愿。2015年,在梁效珍一家和当地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雷姓烈士遗骸被迁往武乡县新建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今年,梁效珍的重外孙也加入了为无名烈士祭扫的队伍。梁效珍也像曾经他所经历的那样,把烈士的故事慢慢讲给重外孙听。梁效珍说:“就是要这样代代传承下去,永远不能忘了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做出的牺牲!”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pagebreak
4月3日,在位于武乡县里庄村的八路军烈士陵园,梁效珍一家向烈士鞠躬。
又是一年清明,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年近八旬的梁效珍和一家老小朝着面前的无名烈士墓深深鞠躬。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梁家六代人接力,坚守着为无名烈士扫墓的传统,80多年从未间断。
山西武乡是革命老区。在1940年的关家垴战斗中,一位雷姓战士身负重伤,被安置在武乡县虸蚄庙村的梁效珍家里养伤。梁效珍的爷爷奶奶把这位20岁出头的伤员当成了自家人精心照料。遗憾的是战士因受伤过重,几个月后不幸去世,梁家人将他安葬在了村里。从那时起,梁家人年年为烈士祭扫,代代传承这条“家规”。
“这个孩子很可怜,要守护好他,有机会的话送他回家”——梁效珍始终忘不了奶奶临终前的嘱托。为了能让烈士魂归故里,他多次尝试寻访烈士家属,终因信息太少未能如愿。2015年,在梁效珍一家和当地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雷姓烈士遗骸被迁往武乡县新建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今年,梁效珍的重外孙也加入了为无名烈士祭扫的队伍。梁效珍也像曾经他所经历的那样,把烈士的故事慢慢讲给重外孙听。梁效珍说:“就是要这样代代传承下去,永远不能忘了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做出的牺牲!”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pagebreak
4月3日,在位于武乡县里庄村的八路军烈士陵园,梁效珍(右三)一家为雷姓烈士祭扫。
又是一年清明,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年近八旬的梁效珍和一家老小朝着面前的无名烈士墓深深鞠躬。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梁家六代人接力,坚守着为无名烈士扫墓的传统,80多年从未间断。
山西武乡是革命老区。在1940年的关家垴战斗中,一位雷姓战士身负重伤,被安置在武乡县虸蚄庙村的梁效珍家里养伤。梁效珍的爷爷奶奶把这位20岁出头的伤员当成了自家人精心照料。遗憾的是战士因受伤过重,几个月后不幸去世,梁家人将他安葬在了村里。从那时起,梁家人年年为烈士祭扫,代代传承这条“家规”。
“这个孩子很可怜,要守护好他,有机会的话送他回家”——梁效珍始终忘不了奶奶临终前的嘱托。为了能让烈士魂归故里,他多次尝试寻访烈士家属,终因信息太少未能如愿。2015年,在梁效珍一家和当地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雷姓烈士遗骸被迁往武乡县新建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今年,梁效珍的重外孙也加入了为无名烈士祭扫的队伍。梁效珍也像曾经他所经历的那样,把烈士的故事慢慢讲给重外孙听。梁效珍说:“就是要这样代代传承下去,永远不能忘了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做出的牺牲!”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pagebreak
4月3日,在位于武乡县里庄村的八路军烈士陵园,梁效珍一家为烈士献花。
又是一年清明,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年近八旬的梁效珍和一家老小朝着面前的无名烈士墓深深鞠躬。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梁家六代人接力,坚守着为无名烈士扫墓的传统,80多年从未间断。
山西武乡是革命老区。在1940年的关家垴战斗中,一位雷姓战士身负重伤,被安置在武乡县虸蚄庙村的梁效珍家里养伤。梁效珍的爷爷奶奶把这位20岁出头的伤员当成了自家人精心照料。遗憾的是战士因受伤过重,几个月后不幸去世,梁家人将他安葬在了村里。从那时起,梁家人年年为烈士祭扫,代代传承这条“家规”。
“这个孩子很可怜,要守护好他,有机会的话送他回家”——梁效珍始终忘不了奶奶临终前的嘱托。为了能让烈士魂归故里,他多次尝试寻访烈士家属,终因信息太少未能如愿。2015年,在梁效珍一家和当地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雷姓烈士遗骸被迁往武乡县新建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今年,梁效珍的重外孙也加入了为无名烈士祭扫的队伍。梁效珍也像曾经他所经历的那样,把烈士的故事慢慢讲给重外孙听。梁效珍说:“就是要这样代代传承下去,永远不能忘了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做出的牺牲!”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