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这是普次仁的肖像(3月23日,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右上:普次仁展示自己的身份证(3月23日,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右中:普次仁和妻子尼玛仓姆合影(3月23日,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右下:普次仁在小区内锻炼身体(3月23日,新华社记者丁增尼达摄)。
1944年,普次仁出生于现在的日喀则市白朗县所在地。父亲是“差巴”(为寺庙支差的人),母亲是“堆穷”(农奴的一类),靠务农勉强支付农奴主的房租和田租。全家人租了农奴主的一间土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滴水成冰。普次仁说:“有的农奴只能睡四面漏风的破烂帐篷,有的婴儿在牛圈里出生,当晚就夭折。”
13岁,普次仁迎来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那一年,他进入格萨拉康小学(现日喀则市第一小学)念书。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为雪域高原带来和平与安宁,也为普次仁开辟了更广阔的求学之路。“教育比珍珠玛瑙更加珍贵。”普次仁倍加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时光。
毕业后,普次仁在日喀则从事翻译工作,他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49岁时,他前往北京大学进修英语。2007年,他又参加电脑培训班,掌握了电脑的基本操作。
退休以后,普次仁发挥余热,为拉萨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做校外德育辅导员。“我童年没上过学,是个文盲。后来上学改变了我的命运”,普次仁常跟周围人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更要让孩子好好读书。”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