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6/01 20:28:37
来源:新华网

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字体:

  “中原粮仓”进入麦收时刻

  5月25日,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汤庄乡吴楼村村民在抢收小麦。

  今年“三夏”期间,河南计划投入各类农机400万台(套),联合收割机20万台。截至5月26日17时,河南省8500万亩小麦已收获1399.9万亩。

  新华社发(高建中 摄)pagebreak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二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5月29日16时12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天启星座25星-28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谢集潇 摄)pagebreak

  “菜农公交专线”暖民心

  5月23日,菜农搭乘吉首15路公交车。

  近期,途经湖南湘西州吉首市马颈坳镇新湾村的城乡公交开通了至八月楼菜市场的延长专线,为菜农提供了便捷实惠的卖菜出行方式,被当地人称为“菜农公交专线”。

  新湾村山水环绕,土壤肥沃,是一个传统的蔬菜村,共有菜农75户。在城乡公交延长专线开通之前,新湾村的菜农们每晚前往30多里外的八月楼菜市场卖菜时,都需要支付昂贵的包车费用。

  为解决这一难题,在新湾村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及湘西乾城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等多方共同努力下,途经新湾村的15路和专线29路城乡公交车末班车线路延伸至八月楼菜市场,票价2元。菜农进城卖菜一车通达,比以前省时省力,还节约了成本。

  据悉,目前吉首市的152个行政村已全部覆盖公交,城乡公交线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不仅方便群众出行,更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pagebreak

  当传统文化遇上数字化

  5月24日,观众在文博会上观展。

  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5月23日在深圳开幕。本届文博会以创办20年为契机,不断强化交易功能,打造富有成效的展示和交易平台。通过AI、AR等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展示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元宇宙、文化和科技创新等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pagebreak

  卧龙湖畔放纸鸢

  5月31日,一名风筝爱好者在活动现场放风筝。

  当日,2024中国(康平)“相约卧龙湖 放飞中国梦”第四届风筝节在辽宁省康平县举办。

  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pagebreak

  可可西里藏羚羊进入迁徙高峰

  5月27日,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五道梁地区通过青藏公路。

  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了解到,当前,可可西里藏羚羊已经进入迁徙高峰期,管理部门提醒往来游客、车辆听从工作人员现场指挥,严禁擅自进入保护区,并注意避让迁徙动物。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pagebreak

  鏖战库布其

  5月29日,工程机械在杭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现场施工(无人机照片)。

  当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黄河“几字弯”荒漠化综合防治库布其沙漠治理现场,工人在穿沙公路两侧植树造林、工程机械推平沙漠为光伏装机做准备。杭锦旗对库布其沙漠采取“北缘锁边、南部围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东部削平”的治理措施,力争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pagebreak

  “战舞”萌娃

  5月29日,在汕头市贵屿镇玉窖村的英歌队排练现场,庄恩琪(前)在跳英歌舞。

  2024年4月,广东汕头5岁的小女孩与英歌队员互动共舞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受人瞩目。视频中的小女孩名叫庄恩琪,生活在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年轻人练英歌、跳英歌蔚然成风,不少小朋友也参与其中。

  在贵屿镇玉窖村庄恩琪家的客厅里,摆着小鼓、小钹、“小蛇”道具和“迷你版”英歌槌。庄恩琪的父亲庄镕强是玉窖村玉和兴英歌队中的一名锣鼓手。庄恩琪常跟着父亲到英歌队的排练场,看着英歌队“敲锣打鼓跳英歌”,耳濡目染中对英歌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激昂的鼓点响起,庄恩琪变得专注,抡起小槌跟着队员们舞动起来,“又猛又萌”的动作让围观的村民不时报以笑声和掌声。

  庄恩琪就读于贵屿镇北林保婴幼儿园,幼儿园时常组织小朋友们学跳英歌舞锻炼身体,从英歌舞中体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随着当地组织英歌进校园、进社区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为古老的“战舞”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pagebreak

  沙漠里的治沙研学课

  5月31日,中卫市宣和中学学生在沙坡头景区参加沙漠徒步活动(无人机照片)。

  当日,60余名中学生在宁夏中卫沙坡头景区参加沙漠徒步、扎草方格研学活动,了解当地的治沙历史和取得的成效,实地学习治沙技术,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上世纪50年代,宁夏创造性使用草方格固定沙丘法,避免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沙漠段被流沙掩埋。据介绍,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景区在腾格里沙漠组织进行的治沙研学活动,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多地上万名学生前来体验学习。今年5月以来,这里每周都会有两三场研学体验活动。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pagebreak

  海拔4000多米挖“黄金”

  5月23日,沙德镇沙德村村民尼玛拉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沙德镇的草山上寻找虫草。因为虫草露出地面的子座很小,人们只能匍匐在地寻找其踪迹。

  每年5月中上旬到6月中下旬,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冬虫夏草成熟的季节。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素有“软黄金”之称,多生长在海拔较高地区的高山草甸和灌木丛中。

  每年一到此时,虫草产区的居民就来到海拔超过4000米的草山上“逐虫草而居”,40多天风餐露宿的野外劳作可以为很多家庭带来一年收入中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来,在甘孜州虫草主要产区之一——康定市沙德镇,每年光挖虫草即可实现户均增收2-6万元。今年虫草季,当地居民在沙德镇的草山上辛苦劳作一天,每人可挖10-30根鲜虫草。在沙德镇,根据品相和大小,每根鲜虫草可以20至30元的价格出售给收虫草的商贩。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pagebreak

  向“新”发力

  这是5月17日在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炼钢车间拍摄的作业场景。

  近年来,广西积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研发+广西制造+东盟市场”产业协作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以来,广西累计引进16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其中专精特新等企业140余家,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有效增强和补齐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精细化工等产业链。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