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9/ 07 19:28:03
来源:新华网

向着现代农业的方向——20届长春农博会见证黑土地农业变迁

字体:

  新华社长春9月7日电 题:向着现代农业的方向——20届长春农博会见证黑土地农业变迁

  新华社记者薛钦峰、徐子恒

  正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上,设施装备展览、品牌推介、贸易洽谈等活动展示了近年来东北黑土地上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成果。

  长春农博会创办于2000年。21年来,从中小型农机到大型智能农机,从单一农业技术展示到集成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从销售原粮到品牌化经营,长春农博会见证了黑土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不断探索。

  从“小四轮”到大型智能农机

  长春农博会的农机展示区里人头攒动。从智能的水稻育苗机到高效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从免耕播种机到无人植保机,展示区里农机装备不仅数量多,而且样式更新、功能也更强。

  在一家玉米播种机生产企业的展台前,一台大型免耕播种机吸引了不少农民驻足。企业工作人员李博文介绍,这台播种机耕作时能实时统计播种面积,种子出现漏播时还能报警提醒,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

  长春市农安县农民李军这次特意来农博会看农机。“听说现在农机可以无人作业,大大节省时间和人力,来参观了解一下。”李军说。

  李军种了20多年地,见证了从“小四轮”到大型农机具耕作方式的转变。“头几届农博会农机种类少,也不智能,不像现在,都是高科技。”李军说。现在,他的家庭农场实现了耕作全程机械化。

  近2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高。吉林省粮食年产量从不足500亿斤,到连续8年超700亿斤,大型、智能化农业机械普及应用功不可没。如今,东北三省粮食年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从追求产量到要综合效益

  温室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农业物联网……在高新设施农业和大田技术模式等展示区,一项项现代农业技术让人目不暇接。

  在玉米高产示范园里,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相比,这里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让人眼前一亮。一根根滴灌带埋在作物根系,水溶肥顺着滴灌带流到田间。展区工作人员姜晓明说,有了这项技术,农民灌溉省时省力,减少化肥投入,还能增产,大大提高种粮效益。

  今年,长春农博会展示区面积超60万平方米,其中农业种植技术类展示面积超10万平方米。而在第一届农博会,整个展区面积仅有1.8万平方米,农业技术应用展示远不及现在。

  近20年来,成千上万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黑土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项项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随着规模化经营不断普及,种粮大户对农业科技应用越来越重视,农民正从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综合效益转变。

  现场参观的吉林省德惠市农民张友发深有感触。他这些年通过采取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每公顷土地节本增效近2000元。“科学种田,不仅产好粮,更能保护好土地,实现持续增收。”张友发说。

  如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在东北地区普及,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各地积极开展应用,保护性耕作已覆盖东北地区5000万亩耕地。

  从有身份到有身价

  在本届农博会的主展馆,农产品展销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市场摆摊叫卖。一个个展台前,大屏幕播放着产品宣传片,农嫂牌鲜食玉米、梅河口大米……一件件加工后的农产品包装精致、品牌亮眼,线上线下同时销售。

  “10几年前在农博会上,没有多少‘农字号’企业。”一位多年参展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如今,大型农业企业单独参展,区域中小农业品牌组团参展,更有农民合作社带着自己生产、注册的品牌农产品参加农博会。

  长期以来,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粮食大多以原粮卖到全国各地,好粮食却卖不上好价钱;农业企业和品牌“小而少”,产业形不成集聚效应。例如,吉林省位于世界“黄金水稻带”,产出中国品质最好的粳稻,但优质的吉林大米却并不知名。

  申请地理标志商标、组建产业联盟、密集宣传推介……近年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公司化、品牌化经营的东北“全产业链”现代农业企业明显增多。“通榆小米”“延边黄牛”“长白山黑木耳”等一批农业品牌在国内外打响。

  现在,“抚松人参”“榆树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被评为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一批批东北农业品牌在做强现代农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691127837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