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调度 乐天、高健、温旭峰: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
这篇入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007年版的课文选自新华社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章从描述杨利伟飞天之旅开始,讲述了中华民族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起来听《飞向太空的航程》背后的故事↓
飞向太空的航程
2003年10月15日18时40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并在舱内并列展示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摄于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屏幕)。新华社记者 赵建伟 摄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上图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下图,人们争相眺望“东方红一号”通过北京上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一首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就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用于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的地面模拟设备——我国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环境模拟舱。它用于宇航员的选拔、训练和科学实验。新华社记者吴森辉摄(1988年4月17日发)
1992年9月21日,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但此时,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现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开始启用;苍凉戈壁滩,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发射场;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着陆场……而这些“奇迹”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将个人的荣辱得失抛在了大沙漠里,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洒在了戈壁滩上,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700多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新华社发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7日,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了解到,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按预定轨道飞行正常,已环绕地球飞行30圈,空间科学实验进展顺利。这是飞船飞行实况模拟图像。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
凭借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从“神一”到“神四”,中国人成功搭建“登天阶梯”。而“神五”的发射,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行。
2003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出发准备登舱。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2003年10月15日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听杨利伟回忆《太空一日》↓
杨利伟与他的“太空一日”
神箭冲碧宇,神舟傲苍穹,长征通万里,五星映太空。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图1为神五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王建民摄影)图2为神六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致意。(王建民摄影)图3为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出舱。(王建民摄影)图4为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出舱后致意。(王建民摄影)图5为2013年6月26日,圆满完成神舟十号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张晓光、聂海胜、王亚平。(张领摄影)图6为2013年6月26日,工作人员在进行开舱处置。(张领摄影)
2008年9月27日,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后挥动中国国旗(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华社发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篇课文时,发现了惊人的巧合,而历史常常用巧合来见证成就。
2021年10月15日,问天阁前,《歌唱祖国》的歌声响起,人们为航天英雄翟志刚送行。他和王亚平、叶光富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
而18年前的同一天,同一地点,同一首歌声中,翟志刚与杨利伟紧紧拥抱,送战友首征太空。
18岁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标志,更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步步跨越。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1人一天到3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
点击音频,听“北京明白”(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调度)朗读课文↓
与“北京明白”一起读《飞向太空的航程》
10月15日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翟志刚(右)、王亚平(中)和叶光富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樊华、幸培瑜
统筹:吴炜玲
编导:何莉
记者:李姝莛 梅元龙 周琳 张梦洁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支持分社:上海分社
鸣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