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2 02/ 25 21:47:33
来源:新华网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脱贫攻坚精神,照耀奋斗新征程

字体: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脱贫攻坚精神,照耀奋斗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侯雪静、关俏俏

  今年2月25日,是我国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周年。

  从2012年底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到2020年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精神感召下,从伟大胜利中不断汲取前行力量,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建功立业。

  初心永恒,奋斗不息

  新年春节过后,2月21日,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正式开学,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内。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又一次踏上了熟悉的家访路。尽管她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但这样的家访10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过。

  这位近65岁的校长,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推动创建了这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至今已帮助近2000名女孩考入大学走出大山。

  张桂梅观看新生学习课间操(2021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带着这份信念,她抱着病躯点亮万千大山女孩的梦想,照亮她们的前程。

  为斩断穷根、防止返贫,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不断取得新成绩——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更健全。2021年,全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长16.9%,增速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6.4个百分点。

  脱贫劳动力就业更稳固。2021年,通过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增加乡村公益岗位等举措,共促进3145万名脱贫劳动力通过务工就业,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4.2%。

  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更快。2021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全年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752.6亿元,支持180万户发展生产。

  精神之光,激励斗志

  多年来,“夏森”这个名字,温暖着贫困地区孩子的心。

  夏森老人在养老院(2020年5月19日摄)。新华社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办供图)

  夏森14岁投身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离休后仍心系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累计捐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3.2万元,用于改善陕西、江西等地贫困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并设立“夏森助学金”,帮助许多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出现感人一幕:领奖台上,当坐在轮椅上的97岁的夏森老人,颤巍巍想站起身来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弯下腰双手颁给了她证书。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以奉献铸忠诚,以生命赴使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白晶莹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她担任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成功带动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数千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原党组副书记、局长刘虎,为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在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不辞辛苦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终于让47万名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然而,刘虎因劳累过度和未及时治疗,病情不断恶化,于2021年7月逝世……

  脱贫攻坚期间,全国1800多名扶贫干部或工作者用生命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可歌可泣的篇章。

  2021年清明节,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墓前摆满鲜花,当地百姓一直深深怀念着她。她墓前汉白玉的扶贫日记雕塑,令人动容。

  拼版照片:左图为2021年2月25日,黄文秀的父亲黄忠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新华社记者刘彬摄);右图为黄文秀生前工作照(资料照片)。

  记者了解,如今的百坭村不仅实现贫困人口“清零”,还办了村集体企业,砂糖橘、清水鸭、油茶产业更兴旺。村里又多了几位主动回村的大学生,他们表示要接过黄文秀的接力棒,踏上新征程。

  脱贫攻坚精神之光,永照来者。

  开拓创新,振兴乡村

  1月20日一大早,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脐橙基地里,村民们忙着为新订单打包发货。脐橙丰产,村民们满心欢喜。

  前一天,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在朋友圈为“下庄天路”脐橙带货。

  当年,毛相林为打破世代闭塞于大山的宿命,誓言“路不通,不罢休”,带领乡亲们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出山路。如今,村民们在这位老支书的带领下,又一次立下誓言:“不致富,不罢休!”

  2021年1月7日,毛相林在采摘柑橘。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作为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进深山、走边陲,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吉林汪清、浙江庆元、山西临县、贵州铜仁、河北阜平……食用菌已在全国多地形成大产业,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

  “利用特色资源,打造本乡本土的特色产业,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李玉说,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等特性,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2年,中央还将推动财政、金融、土地等帮扶政策以及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力量等帮扶资源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集中资源和力量加快补齐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短板。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我们坚信,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力奋进,谱写新征程最美华章。(参与采写:杨静、何伟)

【纠错】 【责任编辑:钱中兵 】
新闻链接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21128417598